香港藝術邊緣化
香港藝術邊緣化
香港藝術邊緣化
全球的文化社群繼續沉迷來自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任何東西,為他們的作品出高價錢,但來自香港的作品似乎就遭到冷遇。
《香港藝術:文化與非殖民化(HongKong Art:CultureandDecolonization)》一書的作者以及藝術歷史學家克拉克(DavidClarke)表示,香港被漏掉了。自香港回歸十年來,香港藝術似乎就存在于邊緣。
從藝術品的敘述中,很容易發現這座城市為什么沒能引起很多人注意。由于狹小的公寓、相對穩定的經濟環境,香港藝術家的創造往往更私密、更個人,跟恢宏的大陸作品有本質的不同。
克拉克表示,人們談到中國當代藝術時就好像它是現在才開始的,香港和臺灣是現代中國城市,有現代中國藝術。特別是在20世紀70、80年代,中國藝術唯一可以真正繁榮起來的地方就在這兩個日益繁榮的社群。
在香港11月的克里斯蒂拍賣上,大陸藝術家創下了數百萬美元的紀錄,這多得益于世界各地買家的捧場。然而,于1995年去世的香港大師陳福善(LuisChan),他的一幅1971年創作的作品去沒有賣出去。這位藝術家描繪光怪陸離的場景。他的三幅作品以每幅不到1.5萬美元出售,沒怎么超出高端的預期,但即使是香港愛好者都覺得這些作品貴。
嘉圖現代藝術(GrottoFineArt)是香港少數專注于本地作品的畫廊,其負責人歐陽憲(HenryAuyeung)表示,“如果你是嚴肅的、博聞的收藏者,你會發現香港藝術是非常值得收藏的,因為它的技術性、原創性和目前的價格。如果你是一個投機者,那么你就會抱著不同的目的去采購。”歐陽估計,他的45位藝術家,包括一些有名的藝術家,只有10%是靠作品為生的,這些藝術家大多數有正式工作,這是香港藝術私人的一面。
/Site藝術空間負責人伯杰(TobiasBerger)表示,在香港,藝術有帶出批判思維的潛力。身份問題已經變成香港藝術一個強有力的主題。
專注于大陸作品的少勵畫廊(Schoeni ArtGallery)于5月首次為一位香港畫家舉辦展覽。負責人文惠賢(NicoleSchoeni)對展品備受好評感到高興,但承認很難說服顧客買這位畫家的作品,對此感到失望。她表示,因為他是一位香港藝術家,如果他是大陸人,同樣話題的作品就比較容易賣出,因為它會“更具爭議性”。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