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已變得極度扭曲 拍賣市場“官窯”也瘋狂
發展已變得極度扭曲 拍賣市場“官窯”也瘋狂
發展已變得極度扭曲 拍賣市場“官窯”也瘋狂
時間:2007-12-24 00:00:00 來源:
拍賣
>發展已變得極度扭曲 拍賣市場“官窯”也瘋狂
 |
翻開2007年各大拍賣行的拍賣圖錄,各式各樣的官窯瓷器無疑占據著重要地位。這些官窯瓷器雖然樣式精美,做工考究,可它們的起拍價卻一點都不高,一件乾隆年間的官窯瓷器,起拍價也不過萬元上下。曾屢屢創下拍賣天價的官窯瓷器,何以變得如此價格低廉?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李彥君認為,近年來,官窯拍賣市場的發展已變得極度扭曲,進入到了一個“瘋狂的官窯時代”。
僅僅在2007年上半年,我國近百家藝術品拍賣公司上拍的官窯瓷器數量,最保守的估計是12000件,這還不包括以往的50000余件。從2006年到2007年,拍賣市場上出現了兩個奇怪現象:第一,官窯的價格整體下跌,有相當一部分官窯的起拍價格甚至低于民窯;第二,上拍的官窯數量大大超過了民窯,而且官窯的品質越來越低,花樣越來越多。“舊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以往專門供宮廷、官府使用的官窯,如今竟然以“工薪消費”的價格普及到千家萬戶。
物以稀為貴,永遠是藝術品市場上不變的法則。官窯之所以備受人們關注,甚至屢屢創造“拍賣天價”,一個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它的稀缺性。官窯主要是由官府設置窯口,專門燒制供宮廷和官府使用的瓷器。宋代的官窯本就數量稀少,且極少隨葬,更不會出口;明代官窯雖然比較寬泛,并有一部分流入民間,但由于年代久遠,傳世的數量并不多;清代的官窯設置和監督十分嚴格;而民國初年的少量仿制官窯,現在也基本可以被算作官窯。根據以上歷史狀況,李彥君估算,明清官窯流傳到民間的總數不超過三千件。既然如此,拍賣市場上那些數以萬計的“官窯瓷器”究竟是何種貨色也就不言而喻了。
拍賣場上充斥著濫竽充數的所謂“官窯”,一些瓷器動輒以“不可能的價格”低價成交,精品稀缺而贗品泛濫,這讓官窯市場走向了扭曲的發展道路。盡管如此,不斷出現的天價拍賣仍像一支支興奮劑,極大刺激著拍賣市場。以市場為導向,拍賣行的“官窯”層出不窮,數不勝數,甚至到了泛濫的程度,營造出一種虛幻的“官窯泡沫”。在李彥君看來,官窯的這種瘋狂是危險的。官窯價格的不斷下跌已經表明,持續數年的“官窯泡沫”正呈現出破滅跡象。而這種堆積在泡沫之上的虛假繁榮一旦坍塌,將會給拍賣市場帶來巨大的影響,一些真正的官窯價格也將受到沖擊。
李彥君認為,官窯市場的這種熱潮反映了人們對于歷史文物的關注,這是積極的一面。可是當這種熱情變成了狂熱,它便有可能進入到一種畸形的狀態當中。當前,我國民眾整體的藝術欣賞水平不高,文物教育極度缺失,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而一些拍賣公司和媒體又盲從于市場的潮流,對藝術品市場缺乏正確的引導,這是造成市場混亂的主要原因。
如何理性面對官窯收藏,避免一些盲目投資可能帶來的損失,相關專家的建議是做到“三個回歸”,即:回歸歷史,回歸自然,回歸本源。正確面對歷史的客觀規律,正確面對官窯真實的存在狀態,從本源上去研究和關注官窯瓷器,用一種科學的心態來看待藝術品的收藏,只有這樣才不至于被瘋狂的“官窯泡沫”所吞噬。而那些無視歷史客觀規律的人,終將會為自己的急功近利付出巨大的代價。因為,脫離歷史的人,終將被歷史淘汰。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