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多元的中國當代藝術
走向多元的中國當代藝術
走向多元的中國當代藝術
外國收藏家在一片荒蕪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開墾了差不多10年后,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終于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火爆局面。當代藝術市場的天價是否已登峰造極,究竟夾雜多少泡沫?是否會破滅?中國當代藝術在冷靜的回眸中,逐漸在思考和審視自己的本位,學會清理自己的歷史問題。
世界收藏家搶灘中國
10月,歷時3年建成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終于在北京798落成。作為在中國建立的第一個海外私人博物館,尤倫斯——對中國當代藝術有著舉足輕重影響的外國收藏家,讓一個紛紛搶灘中國市場的世界收藏巨擘群體,正式浮現在公眾視野里。
人們發現,比利時收藏家尤倫斯男爵收藏中國古董和當代藝術品已有20余年,目前收藏中國當代作品有1500多件。他與瑞士駐中國前任大使、收藏有中國當代藝術品超過2000件的烏利·希克,并稱為“完整收藏了中國當代藝術”的人。而他們,正是中國當代藝術短時間迅速崛起的最重要的“助推手”:烏利·希克早年曾通過其好友、著名策展人塞曼,把中國當代藝術推薦給威尼斯雙年展,從而引起國際藝術界的廣泛重視。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外國收藏家開始進駐中國。1991年,在北京生活了5年的澳大利亞人布朗·華萊士在北京開設了第一家現代意義的畫廊——“紅門畫廊”,成為北京首家代理、推銷中國當代年輕畫家作品的畫廊。隨后,瑞士人在上海開設的香格納畫廊(1996),美國人馬芝安在北京四合苑畫廊(1996),荷蘭人戴漢志創立的中國藝術文件倉庫(1998)……而這些外國收藏家在一片荒蕪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開墾了差不多10年后,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終于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火爆局面。
2007年是這場搶灘戰的高潮。6月,世界十大著名收藏家之一、英國著名收藏家薩奇瞄準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在北京798藝術中心啟動了中文網站。10月,尤倫斯藝術中心落成開幕……國際收藏巨擘加快了進駐中國市場的步伐,北京成為國際收藏家覬覦的新領地。
回溯當代藝術原點
當代藝術市場的天價是否已登峰造極,究竟夾雜多少泡沫?是否會破滅?對于這些疑問的追究,2007年國內各大美術館開始嘗試運用展覽的方式進行破解,所用的方法是“回溯”當代藝術的原點。
1月,由廣東美術館、四川美術學院主辦的“無名:無名畫會回顧展”在廣東美術館展出,一個比“星星畫會”、“85美術新潮”更早的現代藝術團體從被遺忘的美術史中鉤沉出來。3月,“從西南出發——西南當代藝術展”在廣東美術館開幕,張曉剛、周春芽這批從西南走出的最耀眼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帶著20年前的作品揮師南下,追溯自己的千萬元級身價的崛起之路。
11月20日,“原點:星星畫會回顧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開幕。展出了艾未未、包泡、薄云等人1985年以前的100多件作品,許多人借助這個展覽得以回溯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第一個現代藝術團體——星星畫會里程碑式的貢獻:正是以“星星畫會”為原點,中國美術創作的格局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從一元走向多元,新潮流從配角一步步成了主角。
而2007年的一系列“回溯”性當代藝術展覽,以11月5日尤倫斯藝術中心策劃的“"85新潮——中國第一次當代藝術運動”展覽為最高潮。開幕式上,策展人費大為說:“20年以前提出的一部分問題今天或許已經過時,但是這些作品所包含的氣場之大、心境之純,仍然可以震撼我們。”
面對幕后炒作的指責,中國當代藝術應該何去何從?尤倫斯藝術中心藝術總監郭曉彥認為,“"85新潮”展里提供的回眸,就是一次最好的解答。“把中國當代藝術帶回20年前的原點:當年的藝術家更純粹、更有激情,作品更具文化純度。中國當代藝術應該在這樣的回眸中,逐漸思考和審視自己的本位,學會清理自己的歷史問題。”
對于年底的“星星回顧展”和
“"85新潮”,陳丹青也很感慨,他說:“星星與八五成員絕對影響了今天目所能及的中國當代藝術。雖然真正的多元文藝遠未成型,但是單元局面從此告終,中國不再有一統天下的美術界。”
2007藝術事件點評
◎最爭議:
王小波裸體雕塑
事件回放:今年是王小波逝世10周年,廣州美術學院學生鄭敏制作了王小波裸體雕塑準備參加“上海國際雕塑年度展”。結果招致了王小波家人強烈反對,最終無法公開展出。對此,王小波遺孀李銀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這恐怕還是不大符合中國國情吧。”
點評:鄭敏的“王小波風波”折射出藝術審美的尷尬——藝術與公眾的審美還有著很大的差距,甚至是沖突。鄭敏在博客中對用裸體表現王小波的原因給予了解答:“這就像王小波的小說,寫得很直,但是看起來不會覺得是黃書。”而廣州美術學院院長黎明對于鄭敏的行為表示支持:“羅丹就用裸體雕塑表現過巴爾扎克。”
◎最勇猛:
趙半狄熊貓人選秀
事件回放:2007年初,行為藝術家趙半狄在全國發起“熊貓人”選秀,海選天生跟熊貓相似的人們,并帶領熊貓人去慰問全國不同地方不同階層的人民群眾。他還聲稱,“第一站是要去臺灣,慰問臺灣人民”。11月,北京國際時裝周上演“熊貓人”趙半狄的時裝秀,民工、股民、三陪小姐、乞丐、同性戀、網絡紅人……開創了“惡搞”時裝秀之先河。
點評:趙半狄極其勇敢地選擇了娛樂圈最具爭議的人物制造話題:楊二車娜姆憤然離席,芙蓉姐姐當眾走光,極其巧妙地制造了“看點”。由此,趙半狄的惡搞一面成功踏入了娛樂圈,一面也招致了熊貓家鄉四川的強烈譴責。
◎最感人:
廣東美術界捐助孤殘兒童
事件回放:12月13日-18日,籌備一年之久的“廣東省美術慈善創作大賽”在廣東美術館舉行。廣東省美協向全省畫家發出號召:拿出最好的畫作捐贈慈善事業,籌集善款建立一個救助廣東省孤殘兒童的“藍天計劃”。此次活動,共計2000多名藝術家參與,更有一批著名老畫家帶頭捐出畫作:許欽松、楊之光、湯小銘……共籌款超過3000萬元。
點評:作為美術與慈善的絕好聯姻,廣東美術界以一個省級美展的規模投身慈善事業,呼吁全社會在關注財富積累的同時,關注公益事業、弱勢群體,彰顯了新時期藝術家所肩負的社會責任。
◎最風光:
首屆國際當代藝術展落幕上海
事件回放:9月,2007上海藝術博覽會首屆國際當代藝術展在上海舉行,首次以亞洲為“焦點”的國際藝術展力圖在中國打造一場在亞洲乃至全球的頂級當代藝術展。展會匯集了來自亞太地區和頂尖國際市場的129家畫廊,其中中國畫廊的數目達到了近30家,吸引了全球眾多頂級的收藏家到場。
點評:隨著中國的新一輪藝術熱潮,各地的藝術博覽會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對于中國的策展人來說,本土博覽會如何辦出特色,這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緊迫問題。來自“藝術之都”的意大利人在上海策劃的當代藝術展首次亮相,就令本年度所有的中國本土藝術博覽會黯然失色。
◎最大型:
1001個中國人的行為藝術
6月份,中國著名詩人艾青之子、著名當代藝術家艾未未的《童話》,成為德國卡塞爾文獻展風頭最勁的“作品”。他在博客上招募了1001個中國人,籌資3000萬元,將他們空降德國小城卡塞爾。而這1001個中國人一邊到德國卡塞爾看展覽,一邊也充當了《童話》作品的本身。
點評:在今年英國著名的藝術雜志《藝術評論》公布的“2007全球當代藝術界最有影響力100人”名單上,艾未未因《童話》而名列第68位。作為一位中國當代藝術家,艾未未的存在具有典型性意義:他每每噱頭十足地出現,最終又爭議十足地收尾。
◎最創意:
蘇堅的《他們》與奧運民工
事件回放:2007年8月,來自廣州美院的教師蘇堅到北京以奧運主場地的5位民工為模特創作了一幅作品《他們》,并承諾“誰買了《他們》,他們就可以實現看奧運會的夢想”。不久作品以32008元被買家收藏,盡管資金到位,也有機構承諾協助買到票,但5位民工中有1位卻告知“溫飽問題都沒解決,何談看奧運?”最終選擇退出。
點評:在眾多創意中,蘇堅最為坦誠,用他嚴肅的創作+互動行為為我們解讀了“同一個世界,不同的夢想”的社會現實,也讓我們重新審視“當代藝術家”的涵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