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號”價值難用金錢評估
“南海一號”價值難用金錢評估
“南海一號”價值難用金錢評估
「南海一號」即將出水。滿載著六至八萬件且多數為國家一級文物的這艘古船,價值幾何﹖這場爭論已經無休止地探討了二十年,并且還會繼續爭論下去。
據了解,首先把「南海一號」比喻為「海上敦煌」的是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負責人、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黃偉宗認為,「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文物總數超過敦煌莫高窟的數量。將「南海一號」稱為「海上敦煌」恰如其分。黃偉宗在廣東陽江考察時寫下了「海上敦煌在陽江」七個字。
后來,媒體報道中又出現了「南海一號」可以媲美故宮、秦始皇兵馬俑的說法。但這些說法得到了考古界專家的質疑。考古學界前輩石興邦先生認為,「南海一號」文物及考古價值可媲美秦兵馬俑的說法并不恰當。首先,秦兵馬俑不僅是中國,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兩者在考古價值上各有千秋,拿它們作比較是不科學也不恰當的。其次,「南海一號」屬于海底考古,秦兵馬俑為帝王陵考古,兩者屬不同范疇,不能類比。
始料不及的是,數月前有媒體報道說,此前「南海一號」出水的一件精美文物拿到歐洲市場試拍,結果獲得了近百萬美元的試拍價。因此有人做出這樣的估算,「南海一號」上的文物價值超千億美元。一語激起千層浪,各方為此爭了個面紅耳赤。
廣東省文化廳迅速回應說,「南海一號」出水文物從來沒有拿到歐洲市場試拍過。「南海一號」上的瓷器碎片也是國寶,怎么能拍賣呢﹖
全國政協委員、社科院學部委員、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認為,文物是有形的,相對容易發掘的,但更重要的是隱含的文化信息,「南海一號」對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他說,最有價值的不是船上的一兩件物品,而是整體的沉船。
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表示,從「南海一號」出水的一些文物中,清晰地看到南宋時期平民生活的歷史,看到了中國古代遠洋貿易的歷史,這些文物是從歷史書外走出的鮮活物證。
「‘南海一號’出水文物中有一小片竹篾席,它有多少價值﹖我看是無價,它比‘南海一號’上出水的一些金器要寶貴得多,文物價值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童明康舉例說。
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李仁臣在一次研討會上說,不要以為水下考古就是打撈寶貝,要把公眾的注意力從文物本身轉移到無形的歷史文化遺產上來。
「南海一號」,怎一個「錢」字了得﹖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