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洞賞明月 月下聽古音
山洞賞明月 月下聽古音
山洞賞明月 月下聽古音
明代的山水畫較為發達,門派眾多,異彩紛呈。明代畫家張路(1464年-1538年),字天馳,號平山,河南開封人,擅畫人物,師法吳偉,筆勢遒勁,山水兼學戴進,被認為“狂態”,也善畫花卉鳥獸,后世稱為“江夏派”。《賞月圖》是張路的一幅代表作。
《賞月圖》軸,為絹本設色,縱147厘米,橫98厘米。畫明月當空,巖石斜出,一老者于高嵐平臺上盤腳側坐,一手撐地,仰面而視,意態悠閑。面前放有花盆,身邊置一酒壇。平臺下曲徑處有一仆童,身背竹簍,滿載采花而歸;老者身后有一書童在鼓琴。有趣的是,鼓琴者并不是在老者身旁,而是退到平臺下只露半截身影,似乎是怕琴聲過大影響老者賞月之情。兩仆童安排得宜,采花、鼓琴,形象間有呼有應,生機浮動,給人以一種幽靜而和諧的感覺。這里雖然沒有瓊樓玉宇,卻仍然令人感到是一處幽古之美境。
在畫法上,《賞月圖》的筆墨淋漓,有粗豪,有精致,顯然是受到戴進、吳偉的影響。人物結構準確而又形象,老者面部簡括傳神,衣紋穿插靈活,畫家似乎以頓挫有力的快速行筆一氣呵成。山崗、巖石、平臺、坡石、樹木間,以深淺不一的墨色抹染,從而突出了物象的質感,朦朧中的圓月、遠峰,變化豐富微妙。全圖以抒情的筆調,寫出空山靜寂,草木華滋,充分顯示出畫家對自然和生活的細致觀察與豐富的想像力。
張路是明代追隨戴進、吳偉的重要畫家,才情奔放。《賞月圖》正是這種自由揮寫、簡略奔放“江夏派”畫風的代表作。山石景色結合人物活動,描寫隱者閑適賞月之景,極富生活氣息。從技法看,用筆挺勁,水墨淋漓,從大局到細部,有緊有松,有虛有實。所畫人物,造型生動,一絲不茍,性格鮮明,略有院體遺風,而更多是浙派山水畫的創新畫面。
明代浙派山水,以戴進為創始人。江夏派的創始人為吳偉,畫風與浙派略同,所以被看作“浙派”的支派,甚至有人將吳偉歸入浙派。其實,江夏派中如張路、汪肇、李著等,都有這一派自己創新的面目,只不過在吳門派興起時,凡評述江夏派者往往把它名列于浙派之中。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