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孤島與批判情懷——我看黃淋的超現實涂鴉
價值孤島與批判情懷——我看黃淋的超現實涂鴉
價值孤島與批判情懷——我看黃淋的超現實涂鴉
初看黃淋作品,留下兩個印象,其一,他喜作涂鴉,常常信手畫來,隨情盡意,幾乎不做技巧的炫耀。其二,他的畫面經營,潛藏著一種超現實的意味,像夢幻,又像現實,互相纏繞,有一種經意中的不經意,或者不經意中的經意。
從描繪看,涂鴉和超現實是一種沖突。超現實所達成的意義,通常需要相對結實的圖像或符號作為中介,起碼要減少對表現性的關注,從而使視覺觀看向概念敘述轉換。涂鴉卻是盡性多于敘述,著眼于描繪的偶然性,甚至以偶發為目標,立足于對過程的體驗。
以符號或圖像為中介的描繪,志在視覺轉換,但又不離對符號與圖像的挪用和復制。而今日之中國畫壇,當代藝術之符號化和圖像化,已經泛濫成災,甚至到了不符號不圖像無以成藝術的地步,仿佛新藝術就是新符號或者新圖像。在這樣的背景下,談論符號和圖像的意義,本身就是一種危險。原因在于,在市場這只利益之手的推動下,不管是符號還是圖像,業已充分地“生產化”。當代藝術的盛況,也在“生產化”的情境下,從少數人的自我旅程,轉而成為大眾在視覺狂歡的名義下,創造升值神話的另類儀式。結果,藝術現場變成了游樂之地,參與者競相投入,卻往往只玩一種游戲,那就是價格的“擊鼓傳花”,讓藝術這只“彩球”,在讓人激動的鼓聲中,一再拋出和接手。大家期待著游戲的繼續,同時又心存恐懼地等待著鼓聲停止的那一瞬間。這說明,現場中誰都不相信藝術這只彩球會在自己手上駐足,然后全場無聲沉默。同時,所有人都知道游戲一定會結束,沉默無聲是肯定要出現的事實。
在我看來,也許是當代藝術現場的這種刺激性,成為黃淋創作他的作品,先是《綠島》,接著是《無題》,再接著是綜合方式的《救治行動》和其它似乎零星實際上互有關聯的架上繪畫的一個理由。
但是,對人生幸福過早的懷疑,而且是一種絕望的、無法抒張的懷疑,可能比之現場的鬧哄,更成為黃淋創作的動力。
我一直在想,為什么在黃淋的作品中出現如此大的沖突?一方面,他在涂鴉,而且越來越涂鴉; 另一方面,他在敘述,用涂鴉出來的形象,敘說抽象的概念。就前者言,在黃淋的描繪中,我窺探到了現代性的某些因素,看到霍克尼、哈林和巴斯奎爾等人的隱秘的影子。就這方面來說,黃淋是反圖像主義的。我甚至認為,他一定無法容忍圖像復制的“生產性”,而希望在繪畫中尋回現代主義草創期所固有的某種瘋狂氣質。就后者言,黃淋不想墮入現實的瘋狂。早期現代主義藝術的瘋狂,從社會病理角度看,是一種真實的病癥,一種混合了顛覆假想和自我炫耀的被迫害想象。而黃淋有過社會工作的經驗,中國現實與其早年所受的教育,包括未成年或青春期所培養的對生活和幸福的渴望,有著無法言傳的巨大反差。我猜測這種反差可能會讓年輕的黃淋感到窒息。絕望,某種苦于生活經驗從而帶有理性的絕望由此而在內心升騰。這促成了黃淋敘述的欲望,而不讓自己沉浸在“表現”的旋渦中。
《綠島》是一組頗耐人尋味的作品。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組奇特的視覺隱喻。“綠島”就字義來說恰是一種諷刺,它的綠色是慘淡的,并不象征著無憂無慮的樂園,相反,在這里,已經抽象化的存在卻要反復承受沒有止境的苦難。畫面中的男女,包括飛鳥和類似狼狗那樣的獸類,共同上演了一出恐懼戲劇,凄厲聲伴隨著斷頭悲劇和獸化傾向,構建了一個對現實的敘述框架。同樣情緒在黃淋的其它作品中繼續出現,只是這時藝術家把一些文字符號,以其表意性而放置在畫面上,以求取一個比《綠島》更客觀化的效果。
《礦工》是一張杰出作品。類似作品是黃淋從《綠島》中出走的標志。如果說在《綠島》中黃淋希望反圖像主義,那么,到了《礦工》、《激進青年》、《包公》、《豬八戒》這一類作品,他就已經意識到,僅僅反一種什么主義意義不大,關鍵是把圖像主義所丟失的價值重新尋找回來,這個價值就是對社會的關注,通過藝術達到批判的目的。在這里,涂鴉的重要性反而降低了,重要的是一種公開的政治,廣義的文化政治和社會政治,一種知識分子所應持有的立場。這種立場,在其綜合材料的《救治行動》作品中達到了新的高度:在一個用紗布拼貼而成的、具有象征性的裸體上,藝術家用自己身上抽取出來的血進行涂抹。這件作品的象征性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黃淋希望通過一種把行為、拼貼和裝置結合在一起的綜合實驗中,表達自己的社會而非個人的立場,來對當下現實提供一種批判性的描述。更有甚者,在《黑箭頭》一畫中,黃淋更把矛頭移到歷史,試圖對二十世紀的革命作出更宏觀的視覺解釋。這時的黃淋已經不是創作《綠島》時的黃淋了,他試圖創造一種知識分子型的藝術,這無疑已成為一個全新的目標,一個指向價值而非市場的目標。
但是,這也意味著黃淋將面對更嚴峻的現場,在這個現場中,價值問題是不起作用的。價值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孤島,漂浮在藝術市場繁榮的巨浪中,或沉或升,而少有人關注。但是,也正因為這樣,黃淋的藝術實踐才日益沉重起來。因為,黃淋相信,筆者也同樣相信,價值這座孤島是不會沉沒的,甚至,它的孤島形象,可能只是一個假象,一旦藝術市場的鼓聲停止了,在眾人的驚訝中,價值問題才成為一座大山,聳立在人類希望的天邊。
楊小彥
2007-11-26-溫哥華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