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寫“黑鏡頭”——黃淋的2007
涂寫“黑鏡頭”——黃淋的2007
涂寫“黑鏡頭”——黃淋的2007
很多人都看過《黑鏡頭》,這本搜集了歷屆“普利策”得獎作品中那些揭露社會陰暗面的作品,并震撼了一批人的影集。其中所直面的,是生命的流失,是人性的悲哀,是陽光照射不到的黑暗角落,《黑鏡頭》的意義,是在快門響起時,給黑暗里帶來了鎂燈的閃光,從而把黑暗中的世界,帶給了我們。
藝術家離開那個以圖像紀事的時代已經很多年了,與新聞的關系更是在照相術的發明后被撕捋得干凈。當然這并不妨礙少數藝術家在擺弄自己作品時對于身邊的新聞,以及新聞背后的人與事給予更多的關注,于是就有了黃淋2007年創作的一系列新作品,一些某種意義上“黑鏡頭”似的作品。
川美的水土總不乏走在觀念與形式前沿的年輕藝術家,他們往往更樂于吸收西方藝術在“趟界”過程中所產出的一些前衛而有爭議性的成果,并敢于將其付諸自身的藝術實踐,雖然不乏橘生淮北的尷尬,但是無論其試驗的成敗如何、意義多大,這種獨特的氛圍,都賦予其中所熏陶出來的年輕藝術家具備更有挑戰性的氣質。黃淋作為求學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的年輕藝術家,其早期的作品主要立足于城市化進程中的都市人群的心理變異,以及情感異化所導致的孤獨感與疏離感的把握,在技法上,則吸收了部分玩世現實主義的藝術策略,《綠島》是其這個時期作品的典型代表。而黃淋2007年創作的一系列新作,與之前的產生了較大的距離,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關注主題更貼近社會化。對于人文領域及社會問題的關注是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現象,但是黃淋的特點在于“貼近”。在他的創作中,反映了很多近期發生的,為媒體所關注和報道的事件,如礦工安全問題,如司法公正的問題,如近期十分熱門的“華南虎”的問題,反映出一個年輕藝術家對于周邊生活的敏銳的感受力。這從一個方面表現出藝術家的問題意識與社會意識,已經從相對抽象的藝術思考向相對具體的社會問題的藝術轉換。于這些問題之上,從《礦工》對于社會公平的關注,到《救治行動》對于司法公正的呼吁,以及在《真實的“假象”》中對于“華南虎”事件的調侃,都顯示出了藝術家的人文關懷。
其二,是藝術語言的多元化。黃淋早期的作品中,主要還屬于現代藝術的架上繪畫系統,其藝術創新的關注點,主要在繪畫語言與形式符號上的運用。而在2007年創作的一系列作品中,則表現出在繪畫語言、材料語言、創作領域上的拓展。此次其個展的名稱為“黑線”,正是黃淋在繪畫語言上的一個典型變化。這些作品,充分體現了西方涂鴉藝術的影響,善于運用草圖化與變形化的線條,在視覺印象上,增加了作品的未完成感,而在形式趣味上,則表現出了向貢布里希曾經研究過的,“紙邊手繪”的涂鴉草圖靠攏的趨勢。人們對于涂鴉的認識,往往更注重于紐約東區所開創的,帶有嬉皮文化色彩的大型戶外涂繪作品,而對于小型的紙邊手繪的涂鴉傳統往往著眼不多,事實上,很多人孩童時代的集體經驗——在教科書的邊角上信手涂來,便是最典型的涂鴉。根據貢氏的研究,在這類涂鴉作品中表現一些帶有“諷喻”色彩的題材有著長遠的傳統,黃淋的這次藝術實驗,倒暗合其中的幾分意趣。此外,從材料語言看,黃淋的新作更廣泛地采取了拼貼的技法,以增強材料所帶有的表現意味。同時,在《救治行動》這一觀念作品中,黃淋也引入了行為藝術的步驟,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將采集自己血液的步驟引入其中,以添加其與作品的交互程度,這些都表現出一位年輕藝術家在突破自身藝術語言上所作出的大膽的實踐,可謂年輕一代從事觀念與實驗藝術的藝術家與八十年代走紅的前輩們一個很重要的差別——對身體作為藝術語言的開發上,他們進行得更加理直氣壯。
從傷痕美術開始,四川的美術界,就一直有著關注社會、反思現實的學術傳統。而這一傳統與現代藝術的批判性相結合,便構成了當代藝術,尤其是當代的觀念藝術所針對生活的現實意義。如今,當理論界對于當代藝術的批判性與關注當下現實生活的呼聲越來越高漲時,我們審視黃淋近期的一系列創作可以發現,直面現實的人文關懷,是其轉型后所創作的這一系列作品中,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盧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