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佩蘭:給民間收藏熱潑點“冷水”
葉佩蘭:給民間收藏熱潑點“冷水”
葉佩蘭:給民間收藏熱潑點“冷水”
時間:2007-12-22 00:00:00 來源:
收藏
>葉佩蘭:給民間收藏熱潑點“冷水”
葉佩蘭為收藏者的寶物作鑒定
文物專家葉佩蘭曾在故宮研究文物40年
“我參與鑒定的古董90%是仿品,全國現有7000多萬人搞收藏,這種現象不太正常。”昨天,曾在故宮博物院從事陶瓷研究40多年的著名學者、央視《鑒寶》欄目特邀嘉賓葉佩蘭來到西安,在省圖書館舉行的一場民間藏品鑒定報告會上,對在場眾多收藏愛好者這樣“潑冷水”。
70歲高齡的葉佩蘭1956年起一直在故宮博物院工作,與陳萬里、馮先銘、耿寶昌等文物大家共事多年,她的十幾部著作成為收藏家們案頭必備的教科書和參考書。退休后的葉佩蘭比以前更忙了,她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人們傳授鑒別和欣賞中國古瓷的知識,同時也直言忠告許多誤入收藏迷途的人。
葉佩蘭說,近些年全國各地興起收藏熱,古玩市場十分火爆,電視臺爭辦“鑒寶”類節目,許多大老板成了大“收藏家”。人們富裕后收藏些古董,以陶冶情操,在研究古董的過程中提高文化修養,按說是好事,但其中暴露出的問題值得關注。
潘家園是北京著名的古玩市場,那里整天摩肩接踵,淘古董的人流經常把市場擠得水泄不通。葉佩蘭說:“我退休10年來,在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做過許多次文物鑒定,結論是90%的古董都是仿品,真正的上品、名品太少了。有些雖是真品,也多是明清時期的,民國、解放初期的也有一些。而真正的藏家很少拿自己的藏品到鑒定會上來,一是他本身就是專家,懂行,二是考慮到古董安全問題。從收藏者的構成看,90%以上的人對古董收藏搞不懂,得到一件寶貝就對著書研究,常常是一知半解。看書是好事,但最好看大博物館出的書。”
如今各地電視臺的“鑒寶”類節目辦得很火,在普及文物知識方面無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有其負面影響。葉佩蘭認為這方面央視的《國寶檔案》做得不錯。它每期介紹一件文物,都是國寶級的,圍繞著文物的由來和命運,像講故事一樣介紹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讓人從中能夠學到許多知識。現在“鑒寶”類節目辦得太多了。“全國有7000萬人搞收藏,這是經濟轉型期的一種不正常的現象。”葉佩蘭對在場的收藏愛好者說:“市場經濟中,人們從古董中賺一些錢,購買一些具有保值、增值空間的古董,本無可厚非,但關鍵是要學習,通過學習變得懂行。要注意的是,做古董生意的商家為把自己的東西賣出去,編出許多故事,假的說成真的,讓一些剛入行的藏家防不勝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