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錦田“山靈幻變”首度亮相
韓錦田“山靈幻變”首度亮相
韓錦田“山靈幻變”首度亮相
時間:2007-12-21 00:00:00 來源:
名家
>韓錦田“山靈幻變”首度亮相
 |
在迎來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第二十個年頭的時候,中華文化聯誼會(文化部)、上海文化聯誼會(上海文廣局)、上海美術館和臺灣唐龍藝術有限公司、藏云樓文物公司,聯手邀來臺灣著名創新派水墨畫家韓錦田,為其作品在內地舉辦首展。韓錦田曾以栽種盆景為職業,盆栽作品被視為珍貴藝術品,連張大千也是他的粉絲。而他的繪畫則得到張大千的指點和影響,藉潑彩法而去掉傳統的皴法,營造出幻變畫面,開辟國畫新的表現方式和繪畫技法,表現了山霧迷蒙、云涌煙飄的境界。
自學成才執著藝術
讓記者感到驚訝的是,出生于一九四一年的韓錦田只讀過兩年書,他亦不諱言小時候的貧寒。當時,臺灣經濟不景氣,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甚至有人吃香蕉皮果腹。這種狀況下,沒有錢讀書也并不奇怪。十幾歲的時候,他靠一本字典和每天讀報自學識字,要上藝術院校接受專業繪畫訓練就更是妄想了。
韓錦田告訴記者,他人生中的第一個職業是放牛,這給了他機會觀察和領悟大自然。幸好從小到大,他對繪畫和藝術癡心不改。他表示,在當今的臺灣,從事藝術仍然是「吃飯都困難」的職業。就算是藝術院校畢業的科班學生,能夠從一而終地搞藝術者寥寥,大多忍受不了清貧而半途而廢。
小時候的貧寒生活不堪回首,那時候臺灣人太苦了。他連繪畫的紙都買不起,經常搜集香煙盒里的錫紙作為畫紙練習。這樣的經歷,使得他至今仍然很珍惜紙張,生活儉樸。
與張大千是忘年交
在當今畫壇,韓錦田的作品被稱譽為有「張大千的筆與齊白石的意」。一九八八年,國畫大師張大千回臺定居于外雙溪的摩耶精舍,韓錦田憑其盆栽的手藝與大師結識,在他們對藝術園地的探討中,沒有知識分子與園丁之間的分別,從此成為忘年之交,這種交往一直持續到張大千去世。韓錦田更在朝夕侍大師作畫時親身體會到其作畫技巧的真傳,他的風格也漸趨成熟,現在作品中常見張大千的筆意。
雖然沒有正式成為師生關系,但韓錦田說,與張大千的交往是他繪畫生涯的轉折點。他視張大千的鼓勵和指點,「曠若啓蒙」,他以張大千的潑彩法為媒介,融入自己畫法,去掉傳統的皴法,減少筆趣,增加色墨與水的分量,將水與墨放膽往紙上潑,讓它自然巧妙地融合,賦予山水樹木和浮云靈氣與生機,營造出幻變畫面,開辟國畫一個新的表現方式和繪畫技法,成一個新流派。
韓錦田寫出的詩與畫卻有齊白石的詼諧意趣,簡明的畫面,為觀者帶來一份會心微笑。其實,韓錦田的出身和成才經歷與齊白石的際遇相似,都有一種不畏困苦、不疏不懶的性格,再融入張大千的豪情跌宕,慷慨的性格,使書畫中常有寫實、寫意、細膩又豪放的手法,游刃傳統與現代間而時有新意,讓人耳目一新、趣意倍增。
感受山水頓悟新畫法
韓錦田與內地藝壇淵源深厚。早在一九八九年,他的兒子就首先在北京舉辦個展,邀得康克清剪彩。之后,韓錦田每年都到內地與同行們交流。談到哪里位畫家對他的作品影響最大,韓錦田說幾乎都有影響。他告訴記者,自己不同時期的畫感覺都不一樣,就如同他的盆栽藝術。
開始的時候,繪畫多以具象為主;之后吸收了對山水的感悟和其它大師的特點,忽然有一天變成如今的畫法。頗有點「頓悟」的感覺。不過無論是盆栽還是繪畫,最好都是動手之前「胸有成竹」,才能隨心所欲。韓錦田更自信地說,自己創作的時候,很喜歡有人相伴,與他一起分享一件藝術品誕生的全過程。
這次來上海舉辦首次個展,韓錦田精選了六十幅畫作,反映自己多年來揣摩大自然的闡釋表現與技巧心得。展品表現的山霧迷蒙、云涌煙飄,似有韻律動感、富抽象意念,具象的景物、變化的韻致……帶給觀者美麗事物瞬間的情趣和意境。與衆不同的是,其作品名稱往往不是一兩個簡單的詞匯,而是一句詩或者一句富有哲理的句子,充分體現韓錦田追求的「一幅好畫要給予人們心胸舒暢,神情愉悅,內心恬靜,享受脫塵凡之喧嚷。」
2007山靈幻變──韓錦田水墨畫展
時間:即日至12月21日
地點:上海美術館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