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與公共文化服務”館長論壇觀點摘編
“博物館與公共文化服務”館長論壇觀點摘編
“博物館與公共文化服務”館長論壇觀點摘編
博物館是傳承華夏文化精髓的主要載體,其豐富的文物資源不僅是我們這個民族悠久歷史的物證,更是我們這個民族滿懷自信地走向未來的文化根基。2006年,中央中央和國務院頒布實施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對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維護低收入和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等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要求,建立和完善博物館的公共服務體系成為文博事業發展面臨的突出任務。為此,河南博物院借建院80周年慶典之際,特邀本省及全國數十家博物館館長,舉辦“博物館與公共文化服務”館長論壇,交流實踐經驗,分享文化成果,共同探索新形勢下的新思路,尋求建立和完善博物館的公共服務體系,力爭為創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河南博物院院長張文軍主持了論壇開幕式,河南省文物局局長陳愛蘭到會致辭。與會代表關于博物館公共服務的研討發言,對博物館工作具有深遠的借鑒和啟發意義。
首都博物館館長韓永: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與實現博物館公益性的社會價值相輔相成
隨著我國改革不斷深入,經濟飛速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戰略規劃和政策保障,決定了未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完善社會職能、拓展服務范圍、提高服務水準等領域的發展方向。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中堅力量,責無旁貸地肩負著實現文化遺存公益性價值的重任,只有通過深化思想認識,提高業務水平,加強服務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從而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事業。
公共文化服務事業既是國家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國家整個社會公共服務事業(包括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環境等)的一個重要方面。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在積累、傳承、創新和發展民族文化,落實公民文化權力和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促進國際多樣化的文化交流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74年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第11屆國際博協會員大會上通過的博物館定義:“(博物館是)非營利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而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陳列有關人類和人類生存環境的物證。”
十七大報告第七部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指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營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
1、博物館為了實現其公益性社會價值的最大化,應盡可能地運用文物、場館、設施、技術等所有自身掌控的公共資源,為大眾提供優異的展覽。展覽及相關產品、服務的收益,應當用于博物館為更好地服務大眾而進行的公益性建設,為參觀者創造安全、便利、優雅的觀賞空間。
2、博物館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經營思想和服務理念,從觀眾的需求出發開展工作。以人為本的核心是“無差別對待”,博物館應盡可能地根據不同人群的需要,計劃、實施展覽和服務,將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解讀困難降到最低,使展品的歷史和審美的價值得到恰如其分的展現,完成文明傳承與交流的使命。
3、博物館應完善社會服務職能 提供多元化文化產品。
①社教服務:活動包括講座、室內教程、戶外活動等各種觀眾參與的互動性活動,能在展覽外最大可能地實現博物館的公益性和社會責任,并在培養觀眾興趣的同時吸引人們成為博物館的長期支持者;
②信息服務:含網站資訊、資料查詢等向大眾的公益性資料使用免費提供的服務所有信息服務都不以營利為目的,是博物館公共財富實現公益責任的必要途徑;
③專業服務:提供展覽設計、文物修復、文物復制、文物攝影等功能性服務;
④場館服務:博物館的場館、設施可以向外單位和個人根據具體情況提供無償或有償的服務。如詩歌朗誦、名人講演、繼續教育、簽名售書、品嘗食品、社交招待、戲劇表演、室內音樂會等文化和商業活動的場地。并積極推動博物館向文化平臺和社區活動中心邁進。
4、整合社會資源,服務公益事業。
博物館可以依托自身在館藏、學術、技術、服務以及聲譽等方面的公共資源,聯合社會上企業、媒體、民間組織和個人的力量,舉辦類型豐富的文化活動,打造多元的公共文化產品,激活文化事業潛在的創造力,為民族文化的傳承、世界文明的交流,開拓更為廣闊的空間。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與實現博物館公益性的社會價值,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博物館掌握的公共資源,是否在為大眾服務的過程中最大限地發揮了效能,是衡量博物館成績的重要標準。博物館應深挖潛力,整合資源,以公益性為終極目的,為社會貢獻更多優質、鮮活、多元化的展覽和服務。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