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有幸與玉相伴,實乃機緣所得。”進入單剛的畫室,在并非很大空間里,不僅擺放著清代的紅木畫案、太師椅,還有明代的紫檀筆筒以及香爐等上好木器。原來,作為藝術家的單剛同時也是一位收藏雜件、木器以及玉器的大藏家,尤其對高古玉,他有著別樣的情懷。
對于到底有多少件藏品,單剛從沒有去仔細清數過,不過僅玉器就有幾百件,包括數十件良渚文化、紅山文化和薛家崗文化時期的高古玉以及逾百件的春秋戰國、秦漢、唐宋、元明清時期的玉器。
1991年,移居荷蘭的單剛回國探親訪友,在山東一朋友處結識了這些古玉的原主人,一位七旬老人。這位老人由于家庭所需加之后輩對此物也非善加保存者,于是想出讓這些祖輩傳下的玉器。于是,單剛付出了超出市價數倍的價格,換來16件形制獨特的玉器。據單剛介紹,這些玉器中的大部分來自紅山文化時期,有古語中的“羊大為美”的紅山玉羊,有自古就有的紅山玉豬龍,蟬形的是紅山玉蟬,還有商代的羊頭玉人。
萬里淘寶路
根據單剛自己的回憶,他的收藏之路始于1986年。那時,剛剛從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畢業的他,與同學一起組織了一次騎自行車采風的活動。每到一處地方單剛就會觀察當地的民俗民風,欣賞和研究那里的建筑、手工藝品、刺繡、木刻藝術并進行收集。“當時東西又好且不貴,大多只花2-3元就可得,最貴也不超過10元。”現在這些東西都還在單剛的身邊,單剛說:“將它們掛在自己的房間或畫室,每次看到都可以從它們那里尋找到當時的記憶”。
從那以后,單剛就愛上了收藏。無論是移居荷蘭,還是到非洲贊比亞國際動物保護組織工作,一直到2000年回國,這一愛好從未間斷,而他的藏品也是在世界各地所得。
1988年單剛移居荷蘭,隨著對環境的熟悉,他的收藏范圍逐步擴大到比利時、法國南部、盧森堡等地的小鎮古董店,專門搜尋中國的東西。荷蘭從17世紀開始就與中國有貿易往來,加之戰爭的掠奪、早期移民的隨身家產等諸多原因,所以那里中國的瓷器、字畫、雜件比較多。于是,單剛總是用自己賣畫所得的錢去買回祖國在海外的流失物,追逐中國的文化和歷史。由于財力有限,單剛只好放棄了價格過于昂貴的中國瓷器和字畫而購買了大量的雜件玉器。
在多年的收藏生涯中,一件令單剛難忘的故事就是用土豆、番茄換非洲木雕。那是1989年,單剛自愿參加了一個國際動物保護組織,前往非洲贊比亞工作了3年。在這3年里,他不僅創作了大量具有非洲題材的繪畫作品,還利用自種的土豆、番茄等換取了土著居民珍貴的木雕作品。
量力而行的收藏觀
對于收藏,單剛這20年來的座右銘就是“量力而行”。他說,收藏的前提是自己喜歡,而量力而行則是收藏心態的關鍵。“喜歡才會關注、才會有發現,物與心通。收藏要從小做起,不要貪大,從基礎學起。”而作為一位藝術家,單剛認為,收藏與創作本是互不干擾的,互為輔助的。搜尋歷史的遺跡和文化的點滴,這不僅是一種良好的調節放松方式,也是尋找靈感的最佳途徑。單剛稱,“對于收藏,我不僅是在尋找先人的遺物,更是在對未知世界的探詢和追溯。在對古老器物的研讀和追憶中去感受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單剛:汲取藏玉中的藝術靈感
單剛:汲取藏玉中的藝術靈感
單剛:汲取藏玉中的藝術靈感
“能夠有幸與玉相伴,實乃機緣所得。”進入單剛的畫室,在并非很大空間里,不僅擺放著清代的紅木畫案、太師椅,還有明代的紫檀筆筒以及香爐等上好木器。原來,作為藝術家的單剛同時也是一位收藏雜件、木器以及玉器的大藏家,尤其對高古玉,他有著別樣的情懷。
對于到底有多少件藏品,單剛從沒有去仔細清數過,不過僅玉器就有幾百件,包括數十件良渚文化、紅山文化和薛家崗文化時期的高古玉以及逾百件的春秋戰國、秦漢、唐宋、元明清時期的玉器。
1991年,移居荷蘭的單剛回國探親訪友,在山東一朋友處結識了這些古玉的原主人,一位七旬老人。這位老人由于家庭所需加之后輩對此物也非善加保存者,于是想出讓這些祖輩傳下的玉器。于是,單剛付出了超出市價數倍的價格,換來16件形制獨特的玉器。據單剛介紹,這些玉器中的大部分來自紅山文化時期,有古語中的“羊大為美”的紅山玉羊,有自古就有的紅山玉豬龍,蟬形的是紅山玉蟬,還有商代的羊頭玉人。
萬里淘寶路
根據單剛自己的回憶,他的收藏之路始于1986年。那時,剛剛從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畢業的他,與同學一起組織了一次騎自行車采風的活動。每到一處地方單剛就會觀察當地的民俗民風,欣賞和研究那里的建筑、手工藝品、刺繡、木刻藝術并進行收集。“當時東西又好且不貴,大多只花2-3元就可得,最貴也不超過10元。”現在這些東西都還在單剛的身邊,單剛說:“將它們掛在自己的房間或畫室,每次看到都可以從它們那里尋找到當時的記憶”。
從那以后,單剛就愛上了收藏。無論是移居荷蘭,還是到非洲贊比亞國際動物保護組織工作,一直到2000年回國,這一愛好從未間斷,而他的藏品也是在世界各地所得。
1988年單剛移居荷蘭,隨著對環境的熟悉,他的收藏范圍逐步擴大到比利時、法國南部、盧森堡等地的小鎮古董店,專門搜尋中國的東西。荷蘭從17世紀開始就與中國有貿易往來,加之戰爭的掠奪、早期移民的隨身家產等諸多原因,所以那里中國的瓷器、字畫、雜件比較多。于是,單剛總是用自己賣畫所得的錢去買回祖國在海外的流失物,追逐中國的文化和歷史。由于財力有限,單剛只好放棄了價格過于昂貴的中國瓷器和字畫而購買了大量的雜件玉器。
在多年的收藏生涯中,一件令單剛難忘的故事就是用土豆、番茄換非洲木雕。那是1989年,單剛自愿參加了一個國際動物保護組織,前往非洲贊比亞工作了3年。在這3年里,他不僅創作了大量具有非洲題材的繪畫作品,還利用自種的土豆、番茄等換取了土著居民珍貴的木雕作品。
量力而行的收藏觀
對于收藏,單剛這20年來的座右銘就是“量力而行”。他說,收藏的前提是自己喜歡,而量力而行則是收藏心態的關鍵。“喜歡才會關注、才會有發現,物與心通。收藏要從小做起,不要貪大,從基礎學起。”而作為一位藝術家,單剛認為,收藏與創作本是互不干擾的,互為輔助的。搜尋歷史的遺跡和文化的點滴,這不僅是一種良好的調節放松方式,也是尋找靈感的最佳途徑。單剛稱,“對于收藏,我不僅是在尋找先人的遺物,更是在對未知世界的探詢和追溯。在對古老器物的研讀和追憶中去感受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