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蓉之:做中國當代藝術的“義工”
陸蓉之:做中國當代藝術的“義工”
陸蓉之:做中國當代藝術的“義工”
時間:2007-12-20 00: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資訊
>陸蓉之:做中國當代藝術的“義工”
 |
上海人民公園內,一座由深色的磚石與晶亮的玻璃鑲拼而成的黑色建筑,兀自獨立于茵茵綠草與花樹間,在燦爛的日光下散發著獨特、醒目而時尚的藝術氣息,這就是上海當代藝術館。漫步于館內,你或許會遇到一位有著一頭明艷紅發,穿著蕾絲洋裝,說話神采飛揚的女士。如果有機會和她進行交談的話,你很快就會被她對藝術的癡迷和激情所感染,同時也為她鮮明的個性所折服,這位女士就是上海當代藝術館的創意總監陸蓉之。
我愛中國的當代藝術
陸蓉之出生在臺灣,在臺灣接受了早期的藝術教育,后移居美國。曾就學于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在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獲得藝術學士與碩士,主攻繪畫。20世紀70年代中期,她開始為臺灣的藝術雜志、報紙撰寫藝術評述文章,并擔任策展人的工作。她曾為臺灣公共藝術立法和當代藝術的教育推廣做了許多工作,是中國當代藝術圈內難得一見的女性藝評家及策展人。
2002年,陸蓉之帶著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崇敬和向往來到了中國大陸。幾年間,她先后去了重慶、四川、陜西、云南等地。行走在大陸,她被當代中國和中國的當代藝術深深地感染了。她發現中國當代藝術的沃土在大陸,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機會也潛藏在這片交融著傳統與現代、寧靜與悸動、沉思與激情的土地上。“來到這里,我太驚訝了!中國的當代藝術正處在一個非凡的年代,有一批了不起的藝術家,這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無法遇到。”她用極其興奮的語氣說:“重慶的一家美術學院,明年的招生名額是7000人。中國的藝術發展是無可限量的!如此強大的后備人才力量,是中國當代藝術必將振興和走向世界的有力保證。”
面對著眼前這片藝術新世界,陸蓉之心潮澎湃起來,她要在這里找尋寄托她藝術理想的最好載體。
經過考慮,她選擇了上海作為在大陸的駐足之地。陸蓉之坦言,家世淵源使她對上海有著特殊的親切感。陸蓉之的媽媽是來自上海知名的郁氏大家族,在家族內排行十一,新黨現任黨主席郁慕明則排行第十七。“回到上海,聽著四周地道的滬上方言,讓我想起了外公生前最愛念的上海話版本的《三字經》……”
話雖如此,不過,讓陸蓉之決定停留在這座城市的是因為上海有著廣博的中西文化并容的胸懷,有著足夠寬廣的舞臺,讓她的才華可以盡情施展。
三位朋友,三份“義工”
陸蓉之來上海認識了三個好朋友,藝術上的惺惺相惜和她那顆癡迷于當代藝術的心讓陸蓉之心甘情愿地為中國當代藝術擔當“義工”。
上海美術館原教育部主任馬楚華是陸蓉之在上海最早遇到的知音,她令陸蓉之一生難忘。
1999年,上海美術館設立了教育部,向國內的參觀者介紹外國藝術作品。當時,任上海美術館教育部主任的馬楚華慧眼識英雄,力邀有著西方藝術背景的陸蓉之加盟。經過多次交流與溝通,在世界藝術界闖蕩多年的陸蓉之終被馬楚華的真誠深深打動。她遠渡重洋,飛赴上海,由此開始了自己服務于中國當代藝術而不求經濟回報的“義工”生涯。
陸蓉之總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因為在上海她總是遇到對藝術有共同追求的人,張璦玲小姐就是其中一位。上海“外灘18號”是臺商張忠倫先生及其女兒張璦玲斥資1500萬美元投資開發的上海時尚新地標。陸蓉之喜愛“外灘18號”不僅由于她有一顆永遠年輕的心,更重要的是她在這里遇到了藝術上的伯樂。同樣來自臺灣世家的背景和對中國藝術的執著追求,張氏企業正式聘請陸蓉之擔任上海“外灘18號”創意中心藝術總監。
在擔任上海“外灘18號”創意中心藝術總監的同時,陸蓉之還有一個頭銜——上海當代藝術館創意總監。陸蓉之說:“我和上海的當代藝術真的很有緣分,我總是能在一項非凡的藝術構想萌芽時與主宰者相逢并相知。”2005年,陸蓉之結識了正在建造中的上海當代藝術館的館長龔明光。當她得知上海當代藝術館將是上海首座非盈利性的民營藝術博物館,是由龔明光先生的個人基金會出資建造,深諳其道的陸蓉之不禁直言相告:做當代藝術,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如果要做一個純粹的當代藝術館,或許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或某個財團的資力,否則就會賠很多錢。不過,當龔明光提出邀請她擔任新館創意總監的時候,她卻欣然接受了。與其說是龔館長的藝術精神打動了她,不如說是她找到了展示中國當代藝術的樂土。從此,她又多了一份“義工”的工作。
2006年1月7日,在上海當代藝術館和上海“外灘18號”同時揭幕的“虛擬的愛——當代新藝術國際巡展”開幕了!“動漫藝術新美學”是此次展覽的核心主題,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位杰出藝術家參展。“虛擬的愛”布展中挑戰傳統美術館的“白盒子”哲學,將所有藝術品掛在墻上,用燈光照射著,觀眾必須安靜地、虔誠地、保持距離地欣賞畫。作為策展人,陸蓉之說:“動畫和漫畫美學是我目前研究和策展的方向,它會很活潑,適合大眾。更重要的是,它帶著鮮明的亞洲美學立場,中國在上世紀30年代初曾有過非常棒的漫畫形式,我希望大家能回頭到自己的文化中去,尋找自己的美學根基。”她自豪地說,這次展覽本身從創意到展示在全球范圍內都是最先進的。
除了“虛擬的愛”外,“皮爾和吉爾回顧展”、“今日瑞士設計”等展覽都出自陸蓉之的手筆。對于陸蓉之來說,中國的當代藝術正以巨大的魅力吸引她投入其中,最終選擇留在大陸,留在上海,是因為她不能錯過這個時代賦予藝術的光輝,她必須要把這種光輝讓全世界都看得見。
永遠做中國當代藝術的“義工”
陸蓉之有著夏花般鮮明而熱烈的性格,很難想象她已是做了祖母的人!她不僅不避年齡,而且頗以自己半生的精彩為驕傲。她常語出驚人,卻給人留下了回味深長的思考。她永遠是那么精力充沛甚至活力四射,她說:“我染紅色的頭發,我穿10公分的高跟鞋,因為我是藝術家,藝術是不會使人疲倦的。”
陸蓉之在上海當代藝術館的辦公桌旁貼著一張表格,上面寫滿了2007年世界各地各種當代藝術展的開展時間和地點。今天在意大利,明天在瑞士,后天是法國,對她來說早已習以為常,“我從沒覺得自己為藝術累過,我需要通過不斷地去觀察、去領會、去探索,才能找出一個我認為最有效的策略,那就是怎么把中國的當代藝術推向世界。”
陸蓉之把自己每一天的工作狀態描繪成“拼命三郎”。她每天的工作實在是豐富多彩:迎來送往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用不同的語言交談,帶他們參觀藝術館,邀請他們來中國來上海舉辦自己的畫展或來上海開講座或干脆做“義工”;接無數的電話;還有,就是接收無數的e-mail,然后保存、回復或轉發……最后,深夜回到在上海外灘的家,繼續寫藝術評論的文章直到凌晨。她總說:“別看我57歲了,每天我的休息時間只有四五個小時,但我感覺很好!”
如今,陸蓉之在上海當代藝術館和上海“外灘18號”的“義工”工作已經告一段落。
目前,陸蓉之正在參與一個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的“數字藝術節”活動,嘗試把現代科技與當代藝術跨領域結合在一起。她認為,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而且是一個最適合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發展的項目。她笑著說:“這一次我將繼續做"義工",而且要永遠做中國當代藝術的"義工"。”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