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卡琳的繪畫藝術
陳卡琳的繪畫藝術
陳卡琳的繪畫藝術
陳卡琳步入畫壇較早的女畫家,也是80 年代初為數極少的四川女油畫家之一。
1977年,成都市文化局為慶祝國慶和“十年動亂”的結束,十余年來,第一次在成都南郊公園舉辦了美術作品展,我看到了陳卡琳的工筆牡丹,當時她的工筆重彩技法已很嫻熟,表現了很高的線描功底和設色技藝……
不凡的起點
1982年,在成都市工人文化宮美術作品展中,作者又看到了她的油畫創作《我們這一代》。她以凝重的筆觸表現了“十年浩劫”中被傷害的一代青年。畫面是一群青年工人,以車間為背景,利用工休補習文化課;一個個聚精會神的專著表情,在頂光的照耀下,搶時間,抓會失去的時光。應該說這篇作品屬于當時的傷痕題材。當時正逢恢復高考,“十年動亂”之后的一代青年,以強烈的責任感,奮斗在各行各業……陳卡琳作為一名與時代和社會同步的女畫家,抓住了這一頗具時代意義的具體景象,典型化的創作了《我們這一代》。
深入探索
1984年,在四川省油畫作品展覽上,我再次看到了她的油畫作品《家鄉》。此時,她的寫實技巧更有了長足的進步,技術已趨成熟。她用筆簡潔大膽,畫面構成巧妙生動。她善于運用強烈的色塊對比,熟練運用筆觸,這在當時的女油畫家中是不可多見的。《家鄉》是一幅春耕的場面:人物、牛、犁具度表達得準確、真實、生動,特別是泥土,用厚重筆觸和畫刀結合塑造,使人親切地感受到泥土中散發出的香味,好一幅家鄉的春耕圖!應該說,《家鄉》是他在油畫創作和技巧上已標志成熟的作品。
在同年四川新風畫展上,她的另一幅油畫作品《橋》,在風格上又有很大變化。如果說《家鄉》的用筆和用色大膽概括的話,那么,《橋》則進行了很細致入微的刻畫,而且色彩的表現從夸張走向微妙真實,這種變化和她堅實的基本功分不開。這幅曾獲第一屆成都藝術節繪畫展二等獎的作品,題目很具懸念,耐人尋味。畫面是一個鄉村郵遞員把一封臺灣來信送到了一位老媽媽手中,老人盼望兒子歸來的心情同滿面風霜的面部表情,使我們仿佛感到了淚水流過刀刻一樣的皺紋,母親顫抖的雙手拿著遠方兒子寄來的照片……
人間的悲歡離合與天倫之情,無不躍然畫面。作者通過這樣一個生動場景,一個簡潔的質樸畫面表達了盼望祖國統一,追求民族完整的情懷,內容和技巧達到了高度統一,應該說這幅畫在當時是一幅力作,因此,我們在很多展覽和報刊中都見到了它。
題外的話
當今畫壇,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原來建立的殿堂亟待充實、修改,以適應市場的需求,但一幅畫的內涵、思想性和高超的技巧卻是永遠無法被取代的。任何時候他都能讓人們震撼,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藝術感染力。而陳卡琳的油畫正是以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讓人們為之贊嘆的極少數優秀女畫家之一。
嘗試•創新
陳卡琳早在中學時代,就師從成都畫家朱佩君、張幼矩等研習傳統中國畫。后來,她在大學卻選修了油畫專業。從她的藝術繪畫中,可以看到油畫和傳統工筆畫并行的足跡。她將這兩個畫種嫁接互補,在油畫創作過程中吸取工筆畫的某些表現方法;而在工筆畫中吸取油畫的某些表現方法。1988年四川美術作品展覽上,我有幸看到了陳卡琳的油畫作品《扎玉米》:三個農家婦女,身段健美,置于金色調子的懷抱中,以不同的姿態扎玉米。這幅畫明顯的借鑒了中國工筆重彩手法和漢磚的效果,而產生了極強的形式美感,很富于工筆畫的裝飾性,整幅畫中國味很濃,藝術感染力很強。在吸收傳統繪畫方法、發展 油畫藝術方面,陳卡琳勇敢地走出了一大步。而她的另一幅工筆《橡皮樹》則是一幅肖像作品:端莊恬靜地坐在一株橡皮樹旁的女大學生,若有所思地凝思著遠方,不知在回憶或思索著什么;其發式與裝束的時髦,無疑形象而直觀的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們思想意識的新潮、前衛和探索與創新精神---而這,無疑的體現出了畫家本人竭力實現自身價值的人生態度和在生活、工作與藝術上不同凡響的執著追求。此外,整個畫面散發出一種霧里觀花般的朦朧感 ,飄逸淡雅的總體色調,以淡彩手法予以展示,給人寧靜而充實的美感;而略顯夸張和變形的服飾和造型,更加貼切的烘托出了當代女大學生特有的時代氣息和精神風貌……該畫已被肖紅故居博物館收藏。
并非突發奇想
陳卡琳在東西方藝術合成方面,其探索從大學時代就開始了。她選擇油畫專業深造,立志要使這兩個不同畫種互通,創造出屬于她自己獨特風格的繪畫藝術來。東西方藝術的相互借鑒,必然誕生寫實繪畫的又一高峰。現在,繪畫界不少人在議論中國油畫的寫實技術是否走到了盡頭?不少寫實功底很強的畫家轉而進入現代流派,以適應潮流。不少畫家尋根西方40年代、50年代的現代繪畫。而陳卡林則相信:寫實繪畫需要再展宏圖,再創高峰!她并沒有走到不能再發展的地步,每一代人都可以再發展它并使它步入輝煌。
永不滿足的探索者
我有幸訪問了陳卡琳的個人畫室和畫家本人,觀看了畫家近年來創作的油畫作品和工筆繪畫。一個約20平方米的畫室,中間安放著一個兩米多高的大畫架。一幅正處于創作過程當中的油畫作品正置于畫架上,散發出一種別致的藝術魅力;畫家旁的小桌上滿是七彩斑斕的油畫色;室內生活用具和陳設雖然簡陋、普通,但卻擺放有致,透出藝術家畫室(兼客廳)所特有的零亂美……一張被油漬浸透的包裝紙上剩著未吃完的蛋糕,使人不禁歷歷在目的想象到畫家艱苦創作時的種種情形。畫室四周都掛滿了尚未裝裱或入框的油畫作品----很顯然,各種繪畫門類技法均已趨于成熟的陳卡琳,現正在油畫創作上作全新的沖刺!-----其間,一幅100x90cm的青年女子肖像格外引人注目,我被驚呆了:這簡直就是一幅精品人物肖像畫!是我所見近年來中國畫壇絕少的佳作之一:深灰色的背景中,一個若有所思的成年女子端坐在一只古色古香的瓷凳上;滿頭秀發一分為二,隨著微微前傾的上身,一左一右、一前一后地垂在背后、飄在胸前,如瀑布般生動、流暢;藍灰色的旗袍,質感鮮明;人物表情安然、沉靜,雙眼沉著而專注地凝視前方……整個人物形象強烈的體現出一種清新脫俗、人情練達的東方女性所獨有的成熟的品位和境界,給人一種寧靜、含蓄而略帶憂郁的獨特美感,充份顯示出畫家高度的寫實技藝和超凡的審美情趣……
另一幅工筆人物畫《風兒輕輕吹》,則別有洞天,屬另一番境界:一個彝族少女,身著富有民族風格的傳統服飾,置身于一片盎然盛開于山野的白色杜鵑花從中,手持一朵潔白的杜鵑花---剛從花叢中信手摘下的一朵花兒正散發出誘人的芬芳……從她充滿向往與期待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中,人們不禁會聯想到青春少女的繾綣情懷。此外,作品的人物刻畫細致入微,色彩明快而奔放,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充分展示了畫家深厚、扎實的油畫功底,難怪這件作品在中美交流展中受到眾多專家的關注與好評。
而工筆重彩作品《國色天香》,則更是不同凡響:它將油畫技法和工筆表現技巧到了相當成功的高度,結合的巧妙異常、無懈可擊。其構圖獨特新穎,大膽突破傳統色彩手法,使畫面色澤勻稱、飽和而凝重,把在陽光下盛開的牡丹表現得阿娜多姿、栩栩如生,并使之散發令人陶醉的濃郁氣息----這幅作品因而在中菲(菲律賓)文化交流展中榮獲精英獎……我還仔細欣賞了她的其它諸多油畫作品,約有20余幅,人物肖像較多,也有風景靜物。但最具吸引力的仍是她與眾不同的東方味。她的作品最感人的是她對繪畫藝術傾注的真情實意、善良和美麗。一幅幅作品,無不透露出這些氣質。此外,我還看到了她的一幅油印版畫作品。“這幅畫也是你創作的?”我吃驚的問。“我把我的一部分素描構思用蠟紙刻出來,制成版,在用油印方法印出,這種版畫就成了。“他回答我時還告訴了我她的制作方法。
一幅題為《臘月》的版畫吸引我欣賞了很久,我驚愕不已,情不自禁的問道:“你跨越了三個畫種,這對一個畫家來說是很難很難的,你的魄力、精力和創新精神使我吃驚!“
“我在技業方面,主攻油畫,也畫工筆,其它畫種只是嘗試獲取養料補充主業。“她很從容地對我說。
“我很喜歡你這張題為《臘月》的油印版畫,它使我想起我故鄉的那些青瓦、青磚、裂墻、殘垣。“
這幅畫還曾獲四川省美術作品展優秀獎,看來獲獎的原因和你的感覺相同。“她平靜的說。
女畫家陳卡琳給了我這樣一個印象:執著的走自己的路,苦苦地探索創新。她跨越畫種進行探索,為創新吸取營養。這種無私無畏的探索精神,是時下畫壇少有的。綜觀當今美術界的各類展覽,就油畫而言,我總認為不是美國洛克威爾就是魏斯的影子充斥油畫界,學習這兩個畫家當然是好事,但卻不能、或走不出自己的路子來,這就很可悲了!盡管探索者的旅程歷來就是坎坷不平、危機四伏的,但我們仍然堅信:中國油畫界只要有陳卡琳這樣一往無前的探索者和開路先鋒,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輝煌的油畫藝術新紀元就為期不遠了!
尾聲
……的確,“藝術包容了一切,但卻唯獨不能包容他自己。“(蘇珊•朗格語)。陳卡林獻身于它畢生苦戀與追求的繪畫藝術,把豐富多彩的美和無與倫比的真與善奉獻給社會,而作為女性的她的人生道路,卻充滿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痛苦、屈辱和悲傷……因此,當我們在心曠神怡地欣賞藝術家用心甚至苦難締造并饋贈給我們的藝術精品和美感愉悅的時候,我們又怎能不由衷地在心里對她(們)說:“謝謝您!謝謝您……“
馬克•吐溫說得好:幽默的背后不是歡樂,而是痛苦。天堂里是沒有幽默的!“記者就此話題問她:你認為藝術的背后是什么呢?“沉思良久以后,她答非所問、自言自語地說:“也許,命中注定,有的人天生就是為愛而受苦的人……“
樂行 馬貴毅
2000年3月13日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