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下午4點,由何香凝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OCT當代藝術中心主辦,深圳華僑城集團、華僑城地產協辦的“第六屆深圳當代雕塑藝術展:透視的景觀”,在何香凝美術館OCT當代藝術中心主展廳開幕。此次當代雕塑展由馮博一策展,主題為“透視的景觀”。策展人將當代雕塑置于“城市”這一語境之中,“景觀”描述的是透望城市的一個瞬間。
城市化是現代文明的顯著特征之一,由城市化帶來的隱患和焦慮也成為現代化過程中最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斯賓格勒在分析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之時曾經預言,一個城市過度的開發和向外擴張,使得各種資源耗盡,城市也將面臨著消亡的命運。然而,二十世紀以來,城市以各種形態不斷發展,大城市已經逐步演變成為大都會乃至國際大都會。斯賓格勒的預言只是兌現了一半,盡管我們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資源危機,但城市并沒有走向毀滅??萍嫉陌l展,使城市產生了新的擴張方式,城市本身在科技的幫助下將擴張性轉變成為吸納力。這種吸納力不僅體現在城市的橫向,同時體現在城市的上空和地下,城市從平面到立體,再從立體到虛擬,城市呈現出一種巨大的吸納能力,“城市”一詞被再次賦予新的生命力。但是,這種在整個人類發展歷史中看來是積極和正面的發展方式,仍然無法抵消人們內心的焦慮和不安,人類崇尚自然的天性幾乎是本能式地抗拒城市的高速發展。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現代化是每一個時代都必須面對的問題,而“人與城市”則是談論現代性過程中一個永恒的話題。
可以看到,策展人提出的“透視的景觀”是一個關于當代藝術的社會學思考。25位海內外藝術家的參展作品主要包括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反映中國在高速現代化、城市化的過程中,人們產生精神焦慮的問題;二是反映城市化過程中人與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作品在媒介、材料和表達方式上,顯示出架上繪畫無法達到的優勢,呈現出來的作品與人的關系也顯得更為密切。
程大鵬的作品從OCT外圍就可以看到,那是一個漂浮在空中的充氣物——白色透明,體量巨大的鯨魚骨頭。程大鵬是一名建筑師,是中國城市建設中的直接參與者。他的作品呈現出一種“失重”(馮博一語)的狀態。鯨魚本來屬于自然界,作者將其骨頭抽離出來,使其漂浮于城市上空,物體語境的變換和夸張的造型增加了作品的戲劇效果,同時也暗示了動物和人類對尋求新的生存空間的渴望。動物可以說是自然界中唯一可以主動對人類的破壞作出反映的生物。同樣以動物作為主題的作品還有曹暉的《揭開你》系列,王書剛的《OCT發現華南虎》和陳長偉的《熊貓》。曹暉以寫實主義的手法表達了動物與人類共存的無奈選擇。作品中的動物頭部以下被解剖式地展示在觀眾面前,此時動物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也是人類的實驗品。王書剛的華南虎以一種戲謔的方式出現在OCT。自華南虎照片事件后,社會對野生動物的關注以一種被媒體催化的方式出現,雕塑作品的暗示不言自明。來自希臘的藝術家山樂思·薩克普龍斯則被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建筑樣式吸引,他的作品《中國大廈》在視覺上非常符合中國大多數建筑的特點,方正整齊,沉悶,缺少變化。觀察細部,卻發現這些“中國大廈”全部由捕鼠器組合砌成,山樂思·薩克普龍斯作為一個旁觀者,他認為中國的高速城市化不容樂觀。
此次展覽中的一些作品可以說是雕塑的延伸。谷文達的作品延續了他近年來的創作主題:語言轉譯過程中產生的不精確性與誤讀的問題。他的作品——“文化移情——從OCT到我的媽呀!”以霓虹燈的方式展示在OCT的外墻上,OCT與OH!SHIT!發音類似,于是OCT=OH!SHIT!=我的媽呀!作品表面上是一種觀眾很容易理解的文化笑話,從更深的意義上看,作品本身涉及OCT建筑、語言發音和視覺圖像三者之間的內在文化關聯。艾未未的《棍子》展示了一堆打磨得修長黃花梨木棍(約30條),其含義頗為令人費解。黃花梨本身是一種價格昂貴的木材,作者將黃花梨木棍堆放在展場,是把自身當作一個自然界的破壞者抑或是對破壞者本身的質疑?宋東的作品《移山》有意把自然界縮小并轉移至展場一角,將其變成一個游戲的場所,大受小朋友的歡迎。從小朋友玩泥沙的游戲我們看到了人類對自然界的依戀,作品透露出一種悲哀的:城市化使我們失去的不僅是自然,還有天真爛漫的童年。
面對這些作品,一方面我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重獲在高速現代化過程中被擠壓掉的思考空間,另一方面我們無法否認城市化仍必須繼續,人們的焦慮感也無法根除。這種尷尬的狀態導致藝術家的身份越來越模糊,他們是批判現代性的孤獨哲人?還是自得其樂的軟現實主義者?而最大的可能是兩者都不是。
城市、景觀與人——記第六屆深圳當代雕塑藝術展
城市、景觀與人——記第六屆深圳當代雕塑藝術展
城市、景觀與人——記第六屆深圳當代雕塑藝術展
12月16日下午4點,由何香凝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OCT當代藝術中心主辦,深圳華僑城集團、華僑城地產協辦的“第六屆深圳當代雕塑藝術展:透視的景觀”,在何香凝美術館OCT當代藝術中心主展廳開幕。此次當代雕塑展由馮博一策展,主題為“透視的景觀”。策展人將當代雕塑置于“城市”這一語境之中,“景觀”描述的是透望城市的一個瞬間。
城市化是現代文明的顯著特征之一,由城市化帶來的隱患和焦慮也成為現代化過程中最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斯賓格勒在分析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之時曾經預言,一個城市過度的開發和向外擴張,使得各種資源耗盡,城市也將面臨著消亡的命運。然而,二十世紀以來,城市以各種形態不斷發展,大城市已經逐步演變成為大都會乃至國際大都會。斯賓格勒的預言只是兌現了一半,盡管我們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資源危機,但城市并沒有走向毀滅??萍嫉陌l展,使城市產生了新的擴張方式,城市本身在科技的幫助下將擴張性轉變成為吸納力。這種吸納力不僅體現在城市的橫向,同時體現在城市的上空和地下,城市從平面到立體,再從立體到虛擬,城市呈現出一種巨大的吸納能力,“城市”一詞被再次賦予新的生命力。但是,這種在整個人類發展歷史中看來是積極和正面的發展方式,仍然無法抵消人們內心的焦慮和不安,人類崇尚自然的天性幾乎是本能式地抗拒城市的高速發展。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現代化是每一個時代都必須面對的問題,而“人與城市”則是談論現代性過程中一個永恒的話題。
可以看到,策展人提出的“透視的景觀”是一個關于當代藝術的社會學思考。25位海內外藝術家的參展作品主要包括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反映中國在高速現代化、城市化的過程中,人們產生精神焦慮的問題;二是反映城市化過程中人與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作品在媒介、材料和表達方式上,顯示出架上繪畫無法達到的優勢,呈現出來的作品與人的關系也顯得更為密切。
程大鵬的作品從OCT外圍就可以看到,那是一個漂浮在空中的充氣物——白色透明,體量巨大的鯨魚骨頭。程大鵬是一名建筑師,是中國城市建設中的直接參與者。他的作品呈現出一種“失重”(馮博一語)的狀態。鯨魚本來屬于自然界,作者將其骨頭抽離出來,使其漂浮于城市上空,物體語境的變換和夸張的造型增加了作品的戲劇效果,同時也暗示了動物和人類對尋求新的生存空間的渴望。動物可以說是自然界中唯一可以主動對人類的破壞作出反映的生物。同樣以動物作為主題的作品還有曹暉的《揭開你》系列,王書剛的《OCT發現華南虎》和陳長偉的《熊貓》。曹暉以寫實主義的手法表達了動物與人類共存的無奈選擇。作品中的動物頭部以下被解剖式地展示在觀眾面前,此時動物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也是人類的實驗品。王書剛的華南虎以一種戲謔的方式出現在OCT。自華南虎照片事件后,社會對野生動物的關注以一種被媒體催化的方式出現,雕塑作品的暗示不言自明。來自希臘的藝術家山樂思·薩克普龍斯則被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建筑樣式吸引,他的作品《中國大廈》在視覺上非常符合中國大多數建筑的特點,方正整齊,沉悶,缺少變化。觀察細部,卻發現這些“中國大廈”全部由捕鼠器組合砌成,山樂思·薩克普龍斯作為一個旁觀者,他認為中國的高速城市化不容樂觀。
此次展覽中的一些作品可以說是雕塑的延伸。谷文達的作品延續了他近年來的創作主題:語言轉譯過程中產生的不精確性與誤讀的問題。他的作品——“文化移情——從OCT到我的媽呀!”以霓虹燈的方式展示在OCT的外墻上,OCT與OH!SHIT!發音類似,于是OCT=OH!SHIT!=我的媽呀!作品表面上是一種觀眾很容易理解的文化笑話,從更深的意義上看,作品本身涉及OCT建筑、語言發音和視覺圖像三者之間的內在文化關聯。艾未未的《棍子》展示了一堆打磨得修長黃花梨木棍(約30條),其含義頗為令人費解。黃花梨本身是一種價格昂貴的木材,作者將黃花梨木棍堆放在展場,是把自身當作一個自然界的破壞者抑或是對破壞者本身的質疑?宋東的作品《移山》有意把自然界縮小并轉移至展場一角,將其變成一個游戲的場所,大受小朋友的歡迎。從小朋友玩泥沙的游戲我們看到了人類對自然界的依戀,作品透露出一種悲哀的:城市化使我們失去的不僅是自然,還有天真爛漫的童年。
面對這些作品,一方面我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重獲在高速現代化過程中被擠壓掉的思考空間,另一方面我們無法否認城市化仍必須繼續,人們的焦慮感也無法根除。這種尷尬的狀態導致藝術家的身份越來越模糊,他們是批判現代性的孤獨哲人?還是自得其樂的軟現實主義者?而最大的可能是兩者都不是。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