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桐廬丹桂飄香,青山綠水之間散發出泥土的清新和果實成熟的味道,這種味道彌漫在這個江南小城里。走在縣城的大街上,會感到街上的行人雖步履匆匆,卻衣著光鮮,滿面喜氣。與以往不同的是,在縣城的老街、在山坡、在溪水邊,出現了很多不修邊幅、留著長發或蓄著大胡子的人,他們大多是來參加著名畫家葉淺予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的,其中就有一行10多位名家畫名城采風團的藝術家們。在江南這個美麗的小城,在這美好的季節,他們去釣臺觀古,訪七里瀧白云人家,登桐君山品茗,赴圓通寺憶舊,聞東門漁舟唱晚……
桐廬縣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錢塘江上游。上有新安江、千島湖。境內群山疊嶂、溪流縱橫,形成了奇異的山水風光。穿城而過的富春江,江水澄碧,如詩如畫。古人有詩為證: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碧水一條琴,無聲詩與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難怪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親臨桐廬時感嘆:“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更清美。”自古以來,來桐廬登山玩水、探幽訪古、獵奇覽勝的名人雅士絡繹不絕,留下贊美富春江的詩文達數千篇之多。
桐廬的歷史可追溯到上古。早在黃帝時代,這里已經炊煙裊裊,桐廬的先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元225年(三國吳黃武四年),桐廬設立縣治。從此,一個富足、美麗、宜人的富庶之地、文明之邦聞達天下。
富春江歷來為中國文人墨客游覽吟詠之所,現在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翡翠般的富春江流貫桐廬全境,造就了“獨絕東南”的富春江山水,也孕育了具有1600余年歷史的富春江山水詩詞文化。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傳世畫卷《富春山居圖》和當代著名畫家葉淺予的《富春山居新圖》,描繪的就是桐廬的秀美風光。來到大師的故鄉采風,令藝術家們非常興奮,葉老的學生、名家畫名城采風團名譽團長楊達林一路上心潮澎湃,他告訴記者:“葉老一生致力于兩件事——教學和創作,很多創作靈感都來源于他的家鄉,他的畫根基深厚,每根線條都干凈利落,就像他的家鄉一樣山清水秀,干凈清爽。”
 |
桐廬歷史悠久,傳奇頗多,遺跡豐厚。藥祖圣地桐君山與桐廬縣城一水之隔,在富春江、天目溪匯合處,有一峰突兀,被稱為“峨眉一角”。據《浙江通志》記載,這座山是中藥鼻祖——桐君老人結廬煉丹之地。桐廬地名也由此而來。
桐君,黃帝時代的一位名醫,是中國歷史上研究中華醫藥的先行者,他的醫藥成果被后人匯編成《桐君采藥錄》,成為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的藥物著作。明代李時珍編纂《本草綱目》時,將《桐君采藥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桐君首創的君、臣、佐、使的處方格律沿用至今,成為中藥方劑的基本原則。為追慕這位一生行善濟民而不留姓名的上古先賢,后人常來此山,在百草園中探尋草藥的魅力,在山溪邊感受先人的靈氣。
全國以釣臺命名的知名勝地不下10處,唯桐廬的嚴子陵釣臺為最。它位于桐廬縣城西南富春江畔。這里秀峰連綿、山環水抱,是富春江風光最為清麗的地段,臨江處矗立著兩柱巨石,稱東臺、西臺。相傳東臺為東漢嚴子陵隱居垂釣之處,西臺為悼念南宋時期愛國人士文天祥的祭臺。
嚴子陵與東漢光武帝劉秀是同窗好友。他多次拒絕仕途,甘居山林,以耕讀、垂釣為樂。后人嘆其高風亮節,憑吊者不絕于后。自南北朝以來,先后有謝靈運、李白、蘇軾、康有為、張大千等文豪墨客在此留下詩文佳作,對嚴子陵獨釣寒江雪、自足自樂的桃源生活滿懷憧憬。
桐廬人杰地靈,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越劇、剪紙、小品、故事是桐廬的四大地方特色文化。桐廬的越劇表演人才輩出,已經培養出5位戲曲梅花獎得主,被譽為“越劇的搖籃”。
獨具慧眼的桐廬人早就開始打文化牌了,小小的剪紙竟起到了經濟導向作用。桐廬剪紙起源于宋朝,且自成一格,具有濃郁的江南特色,充分體現了江南剪紙“凝重概括,厚中見秀,玲瓏剔透,含蓄華麗”的風格。在桐廬縣委、縣政府的保護、扶持下,桐廬剪紙雖歷經滄桑,如今又重新煥發光彩。一批民間剪紙藝術家走出國門,遠赴世界各地開展文化交流,展示桐廬剪紙的獨特魅力。套色剪紙、立體剪紙,在傳統剪紙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讓桐廬的剪紙藝術愈發氣韻生動。剪紙讓桐廬這方寶地的文氣愈來愈濃,由此吸引了人氣,帶來了商氣,經濟也因此快速活躍起來。
桐廬民間藝術又以燈彩為盛,有龍燈、竹馬、大燈等近20類。其中的龍燈品種繁多,有板龍、棕龍、獅毛龍、布龍等等,雖材質不同,但都制作精致,絕妙異常。據史料記載,桐廬的板龍始于北宋大觀年初,用以紀念治水英雄大禹,祈求風調雨順。每年元宵節,桐廬的百姓便抬著色彩斑斕的大禹神像巡游并助以板龍舞,整個縣城一片歡滕景象。
桐廬人多以養蜂、種茶為業。山巒疊嶂,云霧繚繞,優良的自然環境使桐廬茶葉聲名遠播。三國《桐君采藥錄》記載:“武昌、廬江、晉陵好茗,而不及桐廬。”尤其是桐廬的綠茶,被譽為茶中珍品。它形態優美,嫩綠似蓮心,清氣香滿堂,還有著一個充滿了詩情畫意的名字——“雪水云綠”。制作“雪水云綠”選用的都是當年一芽一葉初展的嫩芽,制作工序達10余道,制作1公斤“雪水云綠”需要鮮茶芽7萬余朵。桐廬綠茶在南宋曾被列為貢茶,獲得過巴拿馬博覽會及中國農業博覽會、中國精品名茶博覽會的金獎。
采風團團長鄭山麓說:“如果這里不是葉老的故鄉,我恐怕對這里一無所知。”自2005年名家畫名城采風活動啟動以來,鄭山麓已經跑了不少城市,他說:“桐廬是讓大家感到特別興奮的城市,這里的風景太好了,葉老故鄉的美景和他的畫一樣名不虛傳。”
古之桐廬舉賢重文,今之桐廬亦商文并舉,百姓在享受著豐厚物質成果的同時,也在享受著高層次的公共文化帶來的身心愉悅。桐廬自2003年跨入全國社會經濟綜合發展百強縣以來,已連續3年獲此殊榮。此外,桐廬還先后獲得國際花園城市、國家衛生縣城、全國文化先進縣、綠化模范縣、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及中國優秀旅游名縣等榮譽稱號。
地靈人杰、寧靜和諧的桐廬用兩句古詩形容最為恰當: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
全國“名家畫名城”采風團藝術顧問、原中國美協副主席劉大為與采風團成員在桐鄉合影。左起:陳玉林、陸天寧、石大法、鄭山麓、劉大為、賀國林、徐華翔、余光清、楊達林、段新明。
全國名家畫名城采風團走進桐廬畫家簡介
楊達林:中國美協會員,北京畫院專職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名家畫名城采風團走進桐廬名譽團長。
鄭山麓:中國美協會員,全國政協書畫室畫家,名家畫名城采風團走進桐廬團長。
段新明:中國美協會員,甘肅美協副主席。
賀國林:中國美協會員,空軍文藝創作室創作員。
陸天寧:中國美協會員,國家博物館藝術品中心專業畫家。
徐華翔:中國美協會員,張家港市美協主席。
石大法:中國美協會員,江西省美協理事。
陳玉林:中國美協會員,海軍某部高級美術編輯。
余光清:中國美協會員,海峽兩岸文化藝術促進會理事。
全國名家畫名城活動
主辦單位:浙江省桐廬縣委縣人民政府全國名家畫名城組委會
承辦單位:浙江省桐廬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浙江省桐廬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特別鳴謝:中國美術家協會
學術支持:華文東方藝術鑒定(北京)中心
支持單位:安徽曹氏宣紙有限公司 北京品御閣茶葉公司 華文網(www.ccorg.cn)
組委會電話:010—81995005
詳情登陸:華文網(www.ccorg.cn)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