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孕育了他最純凈的品格
大自然孕育了他最純凈的品格
大自然孕育了他最純凈的品格
時間:2007-12-17 00:00:00 來源:
名家
>大自然孕育了他最純凈的品格
 |
2007年11月28日上午,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術館入口處,等候參觀的觀眾排起了長龍,他們大都安靜地等待,也偶爾有人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低聲與同伴交流。隊伍中有一行來自中國的藝術家尤為引人注目,他們帶著近乎崇拜的表情仰望著梵高美術館。館內保留了200多幅油畫、500多幅素描,可以完整地反映出梵高的一生境況。這一份寶貴的遺產在世界美術史上有著無可匹敵的地位,也使所有藝術家都渴望來此瞻仰。
□揭開親切一面
對很多年輕人來說,梵高作品的藝術價值遠沒有他的故事更吸引人,談起梵高的一生,似乎總離不開荒誕、神秘、瘋狂這些詞語,人們儼然已經“達成共識”,認為正是這些特質才讓大師的畫筆流淌出獨特的創作。而在一個成熟的藝術家眼中,那些作品之所以成為歷史豐碑,是因為它們發揮了推進美術歷史發展的作用。
1885年,梵高塑造了《吃土豆的人》中緊皺眉頭、眼神呆滯的農民,舉起了寫實主義的旗幟,發出了第一聲吶喊;1887年,在創作了200多幅油畫之后,以《自畫像》無聲地宣告了他個人藝術風格的誕生,梵高將印象畫派、點彩派的某些東西變化為自己的語言;而后,《向日葵》《鳶尾花》《烏鴉的麥田》分別以獨具一格的構圖、色彩、筆觸一次次沖刷了當時的畫壇。當然,他最大的貢獻就在于為后期印象主義打開了通向表現主義的大門,他無愧于19世紀現代派藝術創始人的封號。
□重視每份友情
在世界美術史傳的故事中,梵高被描繪成一個乖戾、孤傲的藝術家,而事實上,他對于朋友的珍視和虛心學習的態度也許會讓當代很多藝術家感到慚愧。1886年,梵高移居法國巴黎,陸續結交了很多畫家,包括人們熟識的高更、馬奈,以及諸多從事藝術領域的工作者。印象派畫家之間的友誼,是通過他們無數次交流產生的火花。他們互相學習、扶持,確實值得后人好好學習。
1875年梵高在一次畫展上看到了米勒的繪畫受到很大震動。他當即寫道:“我仿佛聽到一個聲音讓我脫下鞋子,因為我踏上了一片神圣的土地!”此后,他一直收藏米勒作品的版畫和照片,并曾經不止一次地描繪這位前輩的作品(見左下圖)。就算對于普通人,梵高也有極為親切的一面。著名的《加歇醫生》(見左中圖)確有其人,梵高甚至寫道:“加歇成了我的朋友,有點像兄弟,我們不但長得像,而且想法也很接近……”
□親臨奧維斯鎮
記者曾在去年7月到法國,并獨自駕車去阿維尼翁的奧維斯小鎮。在這座充滿陽光的小鎮、117年前的梵高擁有了創作熱情最為高漲的時期,同時也在這兒結束了年輕的、情感澎湃的37年生命。梵高在此創作的《晚間咖啡吧》原址,現在已經是當地生意最好的餐館;梵高曾住過的小鎮醫院里已經被滿滿的小商鋪占據,出售梵高的明信片和印刷作品;而著名的《斷橋》依舊在一個僻靜之處站立著,落滿雜物,似乎是人世間一片滄桑。在奧維斯,幾乎隨處能夠感受到梵高的影子。其實,對于這位19世紀天才大師,也許我們不該僅僅帶著窺視的獵奇心理,抑或是冰冷的欣賞眼光,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激情、對友人的真摯更值得后人特別是美術家們細細品讀和思索。
梵高曾不止一次描繪前輩的作品,并取材于米勒畫過的主題。如這幅教堂作品,盡管梵高的筆觸、色調和米勒相去甚遠,但梵高仍然經常思念米勒作品那獨特的表現性,并在其中看到前輩純正、親切的創作感覺。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