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世界上最早的火柴
我收藏世界上最早的火柴
我收藏世界上最早的火柴
1827年,英國人發明了現代火柴,它是人類在取火方法上的重大突破,給人們勞動生活帶來方便。道光年間,西方國家將火柴作為“貢品”極少量地進入中國,后商家見有利可圖,大量出口輸入我國。從此,火柴進入中國市場,國人稱之為“洋火”。
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最原始的火柴——取燈。取燈,是北方老人對火柴的俗稱。據記載,577年南北朝時期,北周與陳國聯合攻北齊,北齊兩面受敵,缺火種燒飯和取暖。北齊宮女用土制的方法,在木片尖上粘些硫磺,用它在火種處引火,點燃油燈和爐灶,稱取燈或引火奴,亦曰發燭。它利用化學物質,能把“暗火”變成“明火”。歷史文獻和明清小說中多次有“取燈兒”一詞出現,北宋陶谷所著《清異錄·器具》中敘述:“夜中有急,苦于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燃。既神之,呼為引火奴”。明代文學家馮夢龍所著《古今小說》中有這一句:“忘帶個取燈兒去了。”由此可見,“取燈”在歷史上確有其事其物。從形狀和功能來看,取燈可以說是最原始的火柴。
筆者收藏火柴二十多年,有幸覓到清早期的取燈(見圖)。這兩把取燈用彎彎的小木片做成,尖的一頭粘上硫磺,30支一把,用線捆扎。幾百年來歷經滄桑,取燈外表已塵封泛黃,灰頭土臉,能留傳至今實屬不易。
為了進一步考證取燈的發展歷史,我特地兩上北京考察。在北京前門大柵欄附近,有一條古老的胡同,總長不過百余米,是一條窄窄的極普通的胡同。看看其貌不揚,但它卻是最原始的火柴發源地,名稱就叫取燈胡同。取燈胡同最早形成于明代,當時取燈作為取火工具已進入商品市場,北京城就有人以取燈為業。民間一些商人在這里用木片和硫磺制作取燈出售,人們買回去,可用它到火堆里引火燒食和照明。后來,制造、販賣取燈為業的人越來越多,并逐漸聚集在一起,形成取燈作坊和手工業者、批發商聚集的地方。于是,這個地方就取名為取燈胡同。直到民國初年,這里還有取燈出售。至今,北京當地老人對火柴仍稱為洋取燈。
火的使用,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這兩把普普通通的取燈,如以當前比較功利的經濟價值來論,可能一文不值,有人對此不屑一顧。但它見證了人類取火用火的歷史,是源遠流長的火文化的載體,從這個角度去理解,那是意義十分重大。正因為它貌不驚人,一般人不會重視保存,隨著它的功能取消而消失殆盡,存世量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如果沒有留下取燈實物,我們的后代將不知其是何物。因此,這兩把取燈在研究追溯人類取火文明史中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史料價值,其珍貴和稀罕難以用金錢來衡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