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繪畫結(jié)合古今談
中西繪畫結(jié)合古今談
中西繪畫結(jié)合古今談
時間:2007-12-17 00:00:00 來源:
名家
>中西繪畫結(jié)合古今談
蘇東天
近代以來,中國畫處在“革新”的大波動中,有的向傳統(tǒng)學習推陳以出新,有的向西畫學習標新而立異。中國畫壇的現(xiàn)狀,也仍然如此。老一代畫家們,為中國畫的革新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我們要珍惜這份寶貴的“遺產(chǎn)”,認真的總結(jié)研究,在中國畫革新的道路上邁出更大步伐,創(chuàng)造出更高的成就。
中國畫受到西畫的影響,是隨著漢代“絲綢之路”的開發(fā)和佛教傳入(主要是印度佛教畫的傳入)而間接地開始的。在兩晉、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畫成了社會最主要的繪畫內(nèi)容,不僅廣大的民間畫工,世代從事佛教壁畫的創(chuàng)作,就是一批著名的文人畫家,如衛(wèi)協(xié)、顧愷之、曹仲達、張僧繇等等,也無不以擅長佛教畫而名重一時。從敦煌保留的這一時期的佛教壁畫看,大都是“梵相”的,菩薩、樂伎,身軀多袒露,衣服緊窄,女性乳房碩大。北齊曹仲達佛畫有“曹衣出水”之稱,張僧繇在建康一乘寺作門畫,近望人物宛然,遠望有凹凸之形。說明他畫的佛畫,也有“梵相”,并采取了印度佛畫的陰影法(即西方的明暗法)??梢?,外來宗教畫,從內(nèi)容到形式,對當時中國繪畫是有很大影響的。
不過,在當時的中原地區(qū),梵相的佛畫恐怕也還是少數(shù),敦煌第二八五窟有西魏時的中原式菩薩像壁畫,衣服寬大,身體不袒露,頭上滿戴頭飾,儼然是中原仕女和士大夫的形象。顧愷之在瓦官寺畫維摩詰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隱幾忘言之狀”。這是當時士大夫“瘦骨清相”形象的寫照,是中國化了的維摩詰,這也許就是其轟動社會的原因之一吧。當時中國信奉佛教幾乎到了非??駸岬某潭?,但對那些帶有一定肉感的梵相佛畫并不歡迎,這不光與當時崇尚“瘦骨清相”的社會風氣有關,恐怕更主要的還是這種“梵相”不合中原人民的性格和欣賞習慣。此后,甚至連繼承“曹衣出水”和張僧繇的“凹凸法”(陰影法)也沒有了。到唐代初年,有尉遲乙僧畫佛畫用陰影法,在茲恩寺塔前作觀音像,于凹凸花中現(xiàn)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菩薩,技法精妙,但他是西域于闐國(今新疆和田一帶)人,是于闐王推薦來唐朝的。同時代的人物畫、佛畫大家閻立本兄弟和吳道子,并沒有學習他的畫法,仍然是承襲顧凱之傳統(tǒng)畫法。在中唐之后,隨后中國佛教禪宗的興起,佛畫在社會上也漸趨衰落了。以上可以說是西畫影響中國的第一個回合。
到明朝萬歷年間,隨著天主教的傳入,西畫開始直接影響中國畫,曾引起中國畫一陣大波動。當時利瑪竇來中國傳教,帶來一批天主、圣母像等宗教畫,中國畫家曾波臣(鯨)受西畫法影響,在人物“寫真”畫中結(jié)合西畫明暗法在社會上頗有影響,開中西畫結(jié)合之端緒,傳其法者不少。至清初,西洋傳教士來中國不斷增多,流入的西畫也更多,當時主持欽天監(jiān)(明清兩代主管天文氣象的機構(gòu))者多是西洋教士,畫家焦秉貞就積極采用西畫透視法和明暗法畫人物,繼起者還有冷枚、唐岱等多人。在康熙末年到乾隆年間,有意大利教士郎世寧、王致誠等供奉內(nèi)延畫院,奉旨習中國畫,創(chuàng)造了一種中西結(jié)合的新畫風。郎氏水平非同一般,人物、鞍馬、山水、花鳥無所不能,很得乾隆的賞識。但是其影響卻很有限,皇帝似乎也只是作為宮延的一種時髦點綴,從王致誠送巴黎的信中可以知道一點內(nèi)情:
是余拋棄平生所學,而另為新體,以曲阿皇上之意旨矣。然吾等所繪之畫,皆出自皇帝之命,當其初,吾輩亦嘗依吾國畫體,本正確之理法而繪之矣;乃呈閱時,不如意,即命退還修改,至其修改之當否,非吾等所敢言,惟有曲從其意旨而已(見戴岳譯《中國美術(shù)》)。
福開森《中國畫史》也說:
王致誠初入北京,以畫受知于高宗,于郎世寧為后進,高宗不喜其油畫,因命工部轉(zhuǎn)諭曰:“王致誠作畫雖佳,而毫無神韻,應令其改學水彩,必可遠勝于今。若寫真時,可令其仍用油畫?!?
可見皇帝并不欣賞西畫,郎氏等研習中國畫是“曲從其意旨而已”。當時的文人們更多譏評貶斥,如吳漁山說:
我之畫,不取形似,不落窠臼,謂之神逸。彼全以陰陽向背,形似窠臼上用工夫,即款識,我之題上,彼之識下。用筆亦不相同,往往如是。
鄒一桂說:
西洋畫善勾股法,故其繪畫,于陰陽遠近,不差鎦黍。所畫人物屋樹,皆有日影。其所用顏色與筆,與中華絕異。布影,由闊而狹,以三角量之。畫宮室于墻壁,令人幾欲走近。學者,能參一二,亦具醒法,但筆法全無,雖工亦匠,故不入畫品。
張浦山說:
焦氏得利瑪竇西洋畫法之意而變通之,然非雅賞,為好古者所不取。
因此,一經(jīng)乾隆末年嚴禁洋教之后,西畫影響也頓時煙消云散。一八四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隨著帝國主義列強的大肆入侵,西方文化與繪畫重又大量傳入中國。但從道光到光緒年間,中國人習西畫法者極少,其原因恐怕是由于西畫從明末清初曾興了一陣了,人們對西畫不再感到新奇;而且傳入的又大多是僵化的宗教畫,藝術(shù)水平有限,引不起中國畫家的重視;再加上文人們譏評貶斥,所以這時候西畫的影響似乎還不如以前。以上可算為西畫影響中國畫的第二個回合。
西畫真正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立根,是在第三個回會,即近代,隨著封建專制的被推翻,我國在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推動下,掀起了學習西方科學文化的熱潮,西畫的影響才開始磅礴于中國,啟開了中國畫史的新篇章。李叔同敢為天下先,于光緒三十二年赴日本在東京學習西畫。至民國初留日、留歐學習西畫者絡繹不絕,一時蔚成風氣。在國內(nèi)許多城市開設了藝術(shù)??平虒W,如專門學校性質(zhì)的有一九一一年周湘等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布景畫傳習所,一九一三年上海劉海粟創(chuàng)辦的圖畫美術(shù)院(后改名上海美術(shù)專門學校),吳夢非等人又創(chuàng)辦了藝術(shù)??茙煼?,接著又有上海藝大、新華藝專等產(chǎn)生。北京亦有類似的中等藝術(shù)學校(即后來的“北京藝術(shù)專門學?!保?,林風眠等在杭州創(chuàng)辦了國立杭州藝術(shù)院。其他在南京、成都、武昌、蘇州、廣州等地也都先后創(chuàng)辦了藝專。上海、北京還特邀俄、法等國西畫家來華任教。僅僅在一、二十年間,學習西畫風起云涌,匯成了一股巨大的新潮流,因此而開創(chuàng)了中國美術(shù)史的新紀元。中國畫壇從此形成了中西繪畫并行發(fā)展的現(xiàn)狀,并由此而大大影響著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探索和發(fā)展。
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中國畫傳統(tǒng)之悠久,成就之卓越,為世界其他民族所不及,這是大好事,但也是“大包袱”,我們要發(fā)揚傳統(tǒng),要創(chuàng)新,要前進一步,著實不容易!打開一部中國畫史,幾乎每一個時代都是名家輩出,都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正因為這樣,中國畫才得以歷久不衰,蓬勃發(fā)展。直到現(xiàn)代,仍有如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等一批名垂青史的優(yōu)秀畫家崛起。我們后輩們,只要有志改革,勇于奮斗,肯下苦工夫,也一定會為民族繪畫的發(fā)展作出大貢獻的!
有不少同志,特別是當代中青年畫家強調(diào)革新,強調(diào)向西畫學習,敢于標新立異,為中國畫的發(fā)展模索新道路,這無疑也是十分可貴的!但不要忘記中國畫的傳統(tǒng)特點和氣派。中西繪畫各自成體系,有著各自的發(fā)展史、發(fā)展規(guī)律和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正如潘天壽先生說的:“就如兩大高峰,對峙于歐亞兩大陸之間,使全世界‘仰之彌高’。這兩者之間,盡可互取所長,以為兩峰增加高度和闊度,這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決不能隨隨便便地吸收,不問所吸收的成份,是否適合彼此的需要,是否與自己的民族歷史所形成的民族風格相協(xié)調(diào)。在吸收之時,必須加以研究和試驗,否則,非但不能增加兩峰的高度與闊度,反而可能減去自己的高闊,將兩峰拉平,失去了自己的獨特風格?!袊L畫應該有中國獨特的民族風格,中國繪畫如果畫得同西洋繪畫差不多,實無異于中國繪畫的自我取消。”(一九五七年《談談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風格》)郎世寧的中西結(jié)合的繪畫藝術(shù),乾隆之后就絕跡,除了禁教造成的原因和封建的保守性之外,恐怕也不能否認這種嘗試性的非驢非馬的新國畫,確實存在著舍本求末,“筆法全無,雖工亦匠”的致命毛病。這正是有志于改革的畫家們應當借鑒的。
中國畫講究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講究“氣韻生動”、“骨法用筆”。唐張彥遠說:“夫象物必有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焙髞砦娜水嬛币浴皩懸狻泵?,實在是很恰當?shù)??!皩懸狻币埠?,“寫神”也好,總括有三個方面:其一是就客觀對象的精神特征而言的,如蘇東坡說:“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若乃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俊發(fā),看數(shù)尺便倦”。陳去非也說:“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即“得意忘象”之意也。其二是就畫家的主觀思想情操而言的,如惲南田說:“人品不高,用筆無法?!惫籼撜f:“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古來認為“畫,亦心畫也?!逼淙蔷彤嫷脑娨夂臀膶W性而言的,就是畫要用詩的比興方法,表現(xiàn)出詩的情思和意境。如陸機說:“比雅頌之述作,美大業(yè)之馨香?!碧K東坡說:“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睔W陽修也說:“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人?!保ā侗P車》首詩)所以鄧椿說:“畫,文之極也?!边@三方面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
以上所說的“寫”、“意”,其實,就是文人畫的所謂“書卷氣”,這也是西畫所根本不存在的。中國畫對形的要求是服從于神、意、理的要求的,中國畫講究詩意、書法和哲理,這就決定了中國畫獨特的表現(xiàn)技巧和審美價值,在西畫對中國畫影響最大的時代,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了這一點。
中國畫不滿足于傳統(tǒng),要創(chuàng)新、要發(fā)展,我認為要緊的在于如何“洋為中用”。我們必須以“中”為主、為體,以“洋”為從、為用,這首先要加強“主體”,內(nèi)囊實,元氣旺,才能更好地吸收和融化別人的東西?,F(xiàn)在有的中西結(jié)合的“國畫”,沒有多少“國畫”氣味,其原因就在缺乏傳統(tǒng)的工夫。不能簡單地把加強傳統(tǒng)功力看成是“復古”,也不能把向西畫學習就看成是創(chuàng)新,更不能認為向西畫學習就是在創(chuàng)造所謂“未來的世界藝術(shù)”‚“是唯一正確的方向”。要認識我們這個古老民族輝煌的文化,今天的中國只能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今天的新中國畫,也只能是民族傳統(tǒng)繪畫在新的歷史條件的一個發(fā)展,新中國畫只有深深地扎根在傳統(tǒng)繪畫(包括文人畫)肥沃的土地上,吸收新的陽光雨露,才能茁壯地成長,開出燦爛的花朵,結(jié)出豐碩的藝術(shù)之果來!
(原文刊于《書與畫》一九八六年第一期)
凡注明 “卓克藝術(shù)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nèi)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shù)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shù)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quán)。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