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志》書香千年
《白鹿洞志》書香千年
《白鹿洞志》書香千年
志,系記事之書,自古以來延續至今。后來專把記述地方疆域或沿革、古路險要以及人物物產、風俗的書,均叫志書。有縣志、府志、省的通志,記載全國的叫一統志,也有專記一地、一單位、一事物的志書。其門類甚繁,名稱眾多,這套《白鹿洞志》(也可稱《白鹿書院志》)就是其中之一種。
該書系清同治十年(1871年)版本,迄今已186年,雖經歲月滄桑,尚能完好地保存下來,實屬不易,堪稱善本。據考證,白鹿洞,原址在今江西廬山五老峰東南,因唐貞元中李勃曾隱居讀書于此,他蓄一白鹿自娛,人稱他為白鹿先生,故而得名,后李勃任江州刺史,在此建造臺榭,遂以白鹿名洞,南唐時在此遺址上建立學館,曾稱廬山國學,宋咸平五年(1002年)置書院,后廢。至南宋時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知南康軍,重建修復,為講學之所,初見規模。遂成為與石鼓(一說嵩陽)、應天、岳麓齊名,并稱為宋代四大書院。
據《白鹿洞志》序言稱:“白鹿書院由來舊矣,肇于唐盛于宋沿于明迄我朝(清朝),有御書之賜,而制益大備,幸值圣明天子文明之世一統有志”,說明清朝大興修志之風,故《白鹿洞志》也不例外。明代以前版本已失,現今已能查找到的,計有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毛德修的《白鹿洞志》一部五本;乾隆六十年(1795年)署南康知事周北重修的《白鹿洞志》據毛本重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都昌余泰重修《白鹿洞志》據毛本重修;道光三十年(1850年)星子縣知事吳興章補刊《白鹿洞志》數頁,直到同治十年(1871年)南康知府盛元、星子縣知事胡心庠重校毛本《白鹿洞志》作了部分更改,木刻,竹紙,線裝十九卷,即是現存的《白鹿洞志》。
該套志書的體例大致有序、目錄、繪圖、形勝、興復、沿革、先獻、主洞、學規、書籍、藝文、祀典、田賦等內容,豐富詳實,文筆簡練,是一本難得的書院志書,彌足珍稀。
總之,這套同治十年(1871年修的《白鹿洞志》版本的發現與收藏,為我們進一步研究白鹿書院的發展歷史以及書院的規模、治學思想等方面,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參考史料。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