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印社
長安印社
長安印社
位于樊川腹地的長安區水寨村,風光旖旎,儼然一幅氣韻騰盈的山水畫。坐落于村南的長安印社,恰似畫面上一方鮮紅的印記,給這幅山水畫增添了更加誘人的魅力。
21世紀開啟之年,來自長安農村的篆刻名家劉德源,在長安城區的一個小院里,聚集了當地和省內外數十名藝術家,倡導成立了不以贏利為目的,旨在宣傳、整理、收藏、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長安印社,并被公推為社長。從此,這個以篆刻藝術為引領,集書法、繪畫、詩文、攝影等藝術形式為一體的群眾文化團體,開展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文化活動。
印社成員積極參加各級書畫篆刻大賽,幾年來,共榮獲國家級大獎100多項。原國民黨主席連戰來大陸訪問,在清涼寺祭祖時,印社成員參加了歡迎儀式,創意打出了“連戰連心,中華中興”的橫幅標語,并以此內容,治印贈予連戰。印社與區級有關部門聯合,相繼舉辦了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2周年、“我為黨旗添光彩”、“迎接黨的十七大,建設和諧新長安”等書畫篆刻主題展覽,歌頌了黨的豐功偉績,反映了長安的人文歷史和發展成就;印社還組織藝術家多次開展“文化下鄉”活動,為部隊官兵贈送書畫,為農民群眾義寫春聯,忠實踐行“三貼近”、“三創新”的文藝方針;印社創辦了贈閱社刊《長安藝苑》,為藝術家搭建了學術交流平臺,向社會各界廣泛宣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些文化活動,個個有亮點,步步留余香,標志著長安印社到達了一個新的驛站——金石刊盛舉,翰墨賦真情。
2005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文化生產力”這一全新的重要理念,使長安印社成員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他們將長安印社移址樊川,反復座談論證、自費赴京考察,達成一個共識:創建活動基地,興辦文化產業。經過認真設計,初步形成了符合長安城市化建設總體規劃的文化產業思路,即以“藝術長安”文化理念為指導,以“古風今韻相輝映,文化經濟共繁榮”為目標,以“生態型、園林化、高品位、無污染”的特色產業園為定位,建設具有長安特色藝術的“文化大集”,實現“以文氣聚人氣、以人氣揚名氣、以名氣興財氣、以財氣促文氣”的良性循環,確保文化與經濟相得益彰、共同發展。目前,這道亮麗風景線正在構筑,印社成員們卻已獨具匠心,為未來的“文化大集”推出了第一道“名菜”:富有長安區域特色的秦漢瓦當拓片條屏,成為長安對外交流的精美贈品,受到行家的高度贊譽。
縱觀長安印社的文化旅程,雖有艱辛,但更多的是沐浴著暖春的陽光雨露。我們堅信,只要長安印社成員始終保持著夏日般的熾熱激情,一定會收獲到更加豐碩的金秋成果,為“人文長安”建設藍圖鈐蓋一方更加鮮紅的印記。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