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品風生水起
中國藝術品風生水起
中國藝術品風生水起
要問近年來國際拍賣市場上哪國的拍品最火,很多拍賣師都會給出一個答案:中國。
的確,近年來,國際拍賣市場上的中國拍品越來越多,單件藝術品的拍賣價格動輒創下新高,以中國藝術品為主題的拍賣會的成交率也節節上升。倫敦索思比拍賣行中國當代藝術專家喬納森·克羅克特指出:“現在全球藝術品市場的目光焦點集中在中國當代藝術品上,這是一個最火熱的市場。”
無論是在紐約、倫敦,還是在歐洲大陸,中國的藝術品吸引了眾多國際級的私人藏家、藝術投資基金,以及公共收藏機構如美術館、博物館等。
世界上兩大拍賣行——蘇富比和佳士得公司,都在各自的主要拍賣會上增加了中國藝術品的份額。無論是在倫敦、紐約還是阿姆斯特丹,中國藝術品都是當地國際拍賣會上最受關注的一部分。
從2004年開始在香港舉行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會的索思比拍賣行,2007 年底的香港秋季拍賣會又打破了它在同年9月份于紐約創下的3800萬美元的拍賣記錄,在此次秋季拍賣會上拍得 4250萬美元。而2006年全年,索思比拍賣行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拍賣總額為 7033萬美元。
近10年來,在國際拍賣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內地買家,不僅是人數的增加,購買能力也在呈幾何級數增加。這些人主要是一些民營企業家,尤以江浙一帶的居多。這主要源于當地經濟的發展水平、地域文化傳統的影響和投資意識的強烈。他們喜歡的藝術品主要是中國書畫、瓷器、玉器及鎏金佛像等工藝品。他們的出現,使中國藝術品在國際拍賣場上的成交價位從幾萬、幾十萬迅速發展到幾千萬直至上億元人民幣。
而西方收藏家購買中國藝術品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藝術品的價格也日漸攀升。據倫敦佳士得拍賣公司的統計,香港地區藝術品拍賣業在2006年的春秋兩季中,取得了總成交額超3.63億美元的業績,而在2003年,這一數字僅為1億美元。
除了古董,以前不為人們所關注的中國當代藝術品近兩年異軍突起,中國油畫、前衛藝術品受到買家追捧。尤其是前衛藝術品,由于題材的特殊和藝術語言的國際性,成為國際國內藝術投資機構的投資熱點。如10年前花大約1萬美元就可以買到一幅岳敏君或張曉剛的畫作,但是現在,他們作品的價格已經上漲到10萬美元,有的甚至漲到100萬美元。
早在2004年,就有人預言“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將同樣進入一個高價的時代 ”,其兌現的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已經完成本質性蛻變,從邊緣而小眾的市場層面迅速提升為引人注目的市場焦點,不僅形成了規模化的市場,而且突破百萬元人民幣的價格線也已經成為現實。作為第一線的中國當代藝術家譬如市場中俗稱的“F4”即王廣義、張曉剛、方力鈞、岳敏君,其作品在2005年度的拍賣場上成交紀錄都已經突破了百萬元,如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中,岳敏君《太陽》以144萬元成交。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中,張曉剛《黃色嬰兒系列》(1998年)的成交價為159萬元,超過估價6倍;方力鈞的《2003.4.23》(2003年)成交價為153萬元,超過估價3倍。同年底,張曉剛的《大家庭》在江蘇嘉恒拍賣中更以226萬元的價格成交。此外在2005年內像曾梵志、楊少斌、劉野、尹朝陽等人也有百萬元左右的拍賣紀錄誕生。
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的火爆,也讓有“穩健”之稱的蘇富比拍賣公司再也按捺不住“矜持”,2006年的蘇富比拍賣公司甚至全然不顧以往堅持的市場區隔的經營原則,僅僅在半個月內就接連在美國的紐約、中國的香港舉辦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拍賣專場。
2005年,一位荷蘭人拿著自家保存的一個中國元代青花罐找到了阿姆斯特丹的佳士得公司。這個罐子一直在他家用來裝CD,在搬家收拾東西的時候被他的一個朋友看到,而且看上去還不錯,建議他賣掉。一般宋元兩代的青花罐都是魚草花紋,而這個罐子上級繪的是鬼谷子下山的圖案,十分少見,而且罐子破損很少。由于這個罐子的價值不菲,被從阿姆斯特丹轉到場子更大的倫敦。經過倫敦最權威的專家鑒定,確實是件好東西。拍賣的結果更加令人吃驚,成交價格竟然達到2.3億元人民幣之巨,也創下了佳士得公司當時亞洲藝術品拍賣的最高成交紀錄。說起這件古董的買家也是大名鼎鼎——英國最著名的古董商之一埃斯凱納齊。這一事件對中國藝術品的定價具有深遠影響。
當然,也有專家認為,某些中國藝術品價格的超高也有投機成分。因為價格的抬高吸引了不少想在短期內獲取巨大利潤的買家,中國藝術品,特別是當代藝術品的走紅可能有一部分泡沫的成分。
但不管怎么說,中國藝術品紅火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中國經濟的繁榮。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速度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比擬。中國藝術品的紅火也為培養年輕一代的中國買家創造了機會。專家認為,中國買家不要只收藏本國的藝術品,亞洲其他國家,甚至西方的藝術品也應該有所涉獵。開闊眼界才能更加準確地為本國藝術品定位,才能更好地融入國際拍賣市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