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震撼藝術
用“生活”震撼藝術
用“生活”震撼藝術
時間:2007-12-14 00:00:00 來源:上海證券報
資訊
>用“生活”震撼藝術
 |
 |
侯瀚如將其策劃的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描述為“日常奇跡”,不管他是從哪個層面來闡發自己的學術建構,但作為參展藝術家之一的尹秀珍,的確是一個善于從日常生活體驗和感觸中發掘并探索藝術真諦的優秀藝術家。就像她用日常家用材料制造的作品電視塔“軍械庫”所帶給人們的震撼與反思一樣,尹秀珍用她特有的“尹式方法論”在當代藝術維度中自由游弋,或者可以將其藝術的特點概括為:用“生活”震撼藝術。
作為首都師范大學美術系科班出身的尹秀珍,在畢業之后她也曾以繪畫的方式進行過一段時期的藝術探索,可是很快就放棄了這種傳統和常規的藝術表達方式,開始了更為自由的實驗裝置藝術探索。是什么讓她放棄了一種比較順理成章的藝術模式而選擇了一種更加前衛和具有冒險精神的道路呢?從她的簡介中我們得知,正是在中國美術界集體亢奮的“85新潮”時期,她進入了美術院校接受教育,而在她畢業的時候又恰逢八九美術大展。由此,尹秀珍開掘了一條她自己喻為“搜盡經歷打草稿”的藝術傳達道路。
從生活中發掘藝術,傳達強烈人文關懷
之所以將尹秀珍的創作歸結為用“生活”震撼藝術,那是因為她創作所用的材料、靈感的觸發、藝術制作的手法等都來自日常生活。而正是這些習以為常的日常存在,經過藝術家的智慧組合卻變成了一個強大“武器”,一個迫使人們反觀生活、反思日常、關注人居和環境以及都市化和全球化問題的激發器。
“因為經常旅行的緣故,我常看著游客們各種手提箱上的信息和標示,感覺每個手提箱就好像是一個家”。正是從這種細膩而頗具生活哲思中引申,尹秀珍創作出她的“可攜帶的城市”這個系列的作品——用城市居民穿用過的衣物在手提旅行箱中制作出不同城市的模型。使用過的衣物上面有著個人化的情感和歷史留存,而用由這些衣物構成的城市模型是將一個鋼筋混凝土的城市空間轉換為了一個由個體化生命和情感構成的有機空間,從而以一種更富有人文關懷的視角對現代都市進行了多層次和深度化的闡釋和表達。
尹秀珍還有一個作品叫做“京劇”,這個作品參加過很多的國際大展。據尹秀珍稱,這個作品的觸發來自北京后海邊唱京劇的老人們,那些老人雖然在現實社會中屬于邊緣群體,但是通過投入的京劇演唱獲得了樂趣,并且在觀眾的鼓掌和贊賞中獲得了自己的價值。這是一種很具有中國傳統生存之道的形態,實際上是一種傳統文化所稱頌的生活形態。只不過在如今的現代社會和全球化的浪潮沖擊下,無論是這種生活形態還是形態所代表的文化習性和價值觀都正在慢慢淡出主流圈,而今藝術家將這種生活形態復原到藝術展示空間中去,實際上傳達出來的是一種對于現代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反思,是一種對人性異化的反思。
其實“可攜帶城市”和“京劇”只是尹秀珍藝術創作系列中的兩個個案,而她讓人敬佩的地方就在于:她不是像哲學家那樣去跟你講什么大道理,也沒有居高臨下地灌輸些什么奇思妙想,而是用細膩的感受、深度的思考和敏感性去發掘生活中的問題。
雙贏的代理機制
尹秀珍作品早年大多是被海外的公共機構和私人收藏,其作品第一次被收藏是在1996年。目前來說尹秀珍的作品在中國大陸的合作機構是由冷林主持的北京公社,而她與丈夫宋東合作的作品則是由前波畫廊代理,另外她的海外合作機構是德國柏林由亞歷山大·奧克斯主持的亞歷山大畫廊。這些清晰的代理機制保證了商業運作的規范性,從而可以很好地保護藏家的利益,而尹女士也可以以獲得的回報來支持自己的藝術創作和研究。
獨特的觀察視角和創作方法論,細膩的生活體驗和敏感的問題切入意識,再加上多年的專業積淀,尹秀珍用她獨有的方式在建構自己的藝術語言和風格特征。而正是在早年那些缺少商業支持的歲月中對藝術純粹熱愛的心理驅動和創作積累,這些使尹秀珍得以在當下的市場紛亂中仍得以保持著自己藝術創作的力度和人文感覺,也保持了一種自信和從容。而所有的這些正是一個藝術家在探索和發展路途上需要打包攜帶的要素,有了這些才是一個藝術家真正獲得價值和意義的堅實支撐。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