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圖像·中國新繪畫2007《藝術當代》架上藝術學術提名展今在上海美術館隆重開幕
超越圖像·中國新繪畫2007《藝術當代》架上藝術學術提名展今在上海美術館隆重開幕
超越圖像·中國新繪畫2007《藝術當代》架上藝術學術提名展今在上海美術館隆重開幕
時間:2007-12-14 00:00:00 來源:
名家
>超越圖像·中國新繪畫2007《藝術當代》架上藝術學術提名展今在上海美術館隆重開幕
超越圖像·中國新繪畫2007《藝術當代》架上藝術學術提名展今下午在上海美術館隆重開幕。展覽由《藝術當代》 上海美術館主辦;南京青和投資集團協辦。
參展藝術家有:周春芽 曾梵志 劉煒 毛焰 張恩利 趙能智 劉國夫 張小濤 楊勁松 秦琦 韋嘉 賈藹力 李青
在此提出的“新繪畫”,特指“八五”新潮以來,在架上繪畫領域集中呈現了“反圖像化”的書寫性格,注重于動態表現和敏感傳達的藝術案例。它不僅是基于相對嚴格的繪畫性,對中國當代架上藝術一種形態意義的歸納,更是對中國當代架上繪畫領域表現觀念的創新和精英價值追求的統稱。新繪畫秉承這樣的藝術信念:是繪畫創作了圖像而非圖像決定或限制了繪畫——繪畫是天才的偶然性連接而成的生動、動態的視覺化歷史,而非由某種具有普遍通約性的圖式符號來對歷史內容進行界定、分類和概括。
“新繪畫”在中國的現實背景下凸顯出重重矛盾,這些矛盾既是當代新繪畫的課題,同時也是我們關于新繪畫的多重定義項。矛盾并未給繪畫帶來生存的威脅,相反,它促使繪畫擁有了更多重的表達視覺和更為復雜的文化性格。我們大致認為,新繪畫的基本學術含義如次,強調繪畫性,語言動態化,形象與語言并重,研究與表現并重;創作觀念多元化,強調觀念而不排斥修辭,觀念與技藝平行展開;開放的歷史態度和開放文化身份,文化命題、圖像資源多元化;具有強烈的藝術個性意識和文化、視覺的挑戰意識,具有“異在”于藝術潮流,“異在”于集體認同的文化精英意識;繪畫語言圖像形態、文化命題具有強烈的實驗性和首創性,在語言上有極致性探索。本次參贊藝術家共十三位,從1950年代至1980年代,其年齡跨度大致與新繪畫的發展歷程相吻合。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