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人見的吳熙載六面印
不為人見的吳熙載六面印
不為人見的吳熙載六面印
吳熙載(1799年至1870年)在中國篆刻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他原名廷 ,字熙載,號讓之,也作攘之,別署讓翁、晚學居士、方竹丈人。江蘇儀征人,晚年久客泰州。
吳熙載早年習書從包世臣入手,精金石考證,工四書體,擅寫意花卉。篆刻則從漢印入手,最服鄧石如,最能體悟鄧石如“印從書出”的旨意。他治印如寫,運刀如筆,白文印往往橫畫粗于豎畫,字畫的轉折處尤其強調書法的筆意。其渾厚俊邁的氣象、舒展飄逸的結體,或圓轉流動、或頓搓質樸的線條,并輔以輕松自如的動靜合宜之風采,把鄧石如“印從書出”的理念推向新的高峰,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趙之謙曾贊為:“息心靜氣、乃得渾厚,近人能此者,揚州吳熙載一人而已”。而吳昌碩更是感慨地說:“學完白不若取經于讓翁。”昔日筆者曾在上海寶 齋見到其所藏吳昌碩“興言”印中,有吳藏龕觀款“二石刻均為攘老杰作,家君時訓示其用刀之法”。可見,趙之謙、吳昌碩對吳熙載的推崇之意。
吳熙載治印近來屢次出現在拍場上,有不少藏家均對其印章賞識有加。在不久前結束的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中,一方吳熙載壽山石獅鈕方印就拍得12.375萬元的佳績。在今年年初西泠印社推出的印章專場中,其一方青田石章也斬獲了5.28萬元。
據了解,在12月19日至21日舉行的西泠印社秋拍中,將有一方十分難得的吳熙載六面印現身拍臺。此方吳熙載“草木有本性”六面印為青田石,風格強烈,吳氣十足,明眼人一看便知是晚清六大家之一吳熙載所刻,是極為難得的精品。其內容與蘭有關,且多次出版。其特點有三:其一,此印印面碩大,每面均在4厘米×4厘米以上,大小略異,保存完好;其二,印文雖均為白文卻十分耐看、豐富,關鍵在于他嫻熟虛實相生的章法原理,運用印文多寡、字形變化、邊欄呼應、粗細對比等手法,使六面印各具特色;其三,最完整地體現了他精到微妙的運刀技巧,字畫的交接處、鋒刃的痕跡顯然而見,刻六面印最難,每面的成敗均和全印有關,此功力非吳熙載莫屬。
清代乃至近代的篆刻家盛行多面印創作,而多面印在市場上也極受歡迎。今年春拍北京匡時推出的齊白石刻王安石六言絕句雙面印就以高出估價兩倍多的132萬元成交。而在眾多名篆刻家中要數吳熙載最喜歡、也最擅長多面印創作。吳氏所刻多面印中,以雙面印居多,而四面以上者甚少,共計四方,分別為“吳熙載”四面印、“方竹丈人”四面印、“吳廷 印”五面印,還有就是這方“草木有本性”六面印。由于前述三方均為吳熙載自用印,故有鑒賞家推斷此印或也屬讓翁自用,盡管存疑待考,然吳熙載六面印存世惟一一方,卻是不爭的事實,十分難得。
由于該印為吳熙載篆刻精品杰作,著錄甚多,但是,原來只是作為單面或雙面印散見于相關吳熙載印譜中,而最早明確記載六面印的,應是1999年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璽印篆刻全集》。從此這方六面印為人所知,但其“真容”依然不為人見。此次西泠秋拍推出此印,天下賞印者可以一飽眼福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