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新松的畫
讀新松的畫
讀新松的畫
人類之所以需要藝術,不僅在于藝術的“美”,還在于藝術所提供的“思”,藝術在給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時又使人得以反觀自身、思考人生,這是人類實現自我超越的終極手段。新松的畫就是這方面的例證。
深沉而悠遠的歷史情懷是新松的作品的突出特征,他似乎總懷有一種魂牽夢繞的歷史主義意識,即使在像《讀譜》、《珠姆》和《凍土》這樣的現實題材中也是如此。在這三幅作品中,無論人物是否進入環境,也不管其中暗示了怎樣的情緒,新松都能以略帶憂郁和感傷的筆調把觀者帶入一種遠離現實的歷史關聯之中。他的這種特征在其代表作《陽光·詩歌·天堂》和《藏戲·格薩爾王傳》中集中體現出來。在這兩件大型油畫作品中,新松以史詩般的構圖和多人物的組合建構起一個超時空的歷史緯度,展開了一個關于藏族人的文化、趣味、風俗、情感、歷史的宏大畫卷。新松在這里采用了歷史畫的敘事方法,但它們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歷史畫,他以歷史畫的樣式而將人物有機地集合在一起,形成一種非敘事的表現。這種手法使他的作品產生了奇異的效果:它以非敘事的手法營造了一種敘事的氛圍和空間,而在作品中人們又無法進行敘事性想象和描述。這也許就吻合了新松所企望的那種在過程中“體驗”和“感悟”的藝術追求,也對新歷史畫創作不無啟發。
“光”是新松作品中的重要語言方式,正是“光”賦予了新松的作品以古典主義的精神。“光”不僅突出了主題的嚴肅性,而且還將人物還原到一個其所應有的歷史時空之中。在這種“光”中,人物和道具都被進行了一種古典主義的過濾,使之在祥和的氣氛中升華為抽象的精神存在,共同構成了新松對他心目中的藏族人民及其文化和信仰的解讀。
新松也作風景寫生,但有意思的是,他的寫生更多地表現出對結構而不是色彩和景物的興趣,這種結構包括畫面的結構、色彩的結構、筆觸的結構和描繪對象的結構等,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新松對事物表象背后深層意蘊始終不移的探究心態。他的寫生作品大都被他處理在一種深邃、神秘而富有力度的色調和氛圍之中,似乎這就是大自然吸引他不斷探索并賦予他的作品以生命的原因,他的這種特性是與他的潛在的歷史意識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又不能不提及他去年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的管筆畫系列作品《天音》、《天路》和《天唱》。在這個系列的三組作品中,新松以他深沉的歷史感悟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和心靈上的震撼。這些作品雖然是以連環畫的形式表現的,但卻具有獨幅畫的完整性和獨立性。這里幾乎沒有什么敘事的情節,也沒有什么人類學的獵奇,而是視覺語言的心路歷程,是作者對一個民族、一段歷史、一種體驗的視覺與心理呈現。它們是新松整個藝術追求中有機的組成部分。
高天民(中國美術學院博士)
2005-10-29 16:48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