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竹木為友的逍遙 竹刻收藏正紅
與竹木為友的逍遙 竹刻收藏正紅
與竹木為友的逍遙 竹刻收藏正紅
時間:2007-12-14 00:00:00 來源:
收藏
>與竹木為友的逍遙 竹刻收藏正紅
竹刻
鄺遠豐是北京一位藏家,他迷戀于南方的竹子,就在北京找了一塊地,種起了竹子。一年后,他果然讓南方的竹子在北方落了戶,問起其中的辛苦,他苦笑著用“罄竹難書”來形容。沒想到,一年之后,千辛萬苦種下的竹子全部凍死了,他只好在以筍干、竹筒飯過嘴癮的同時,四處收集竹刻藏品來慰問自己。
以前,金玉之貴大家都知道,而竹木器因為材質普通而一直不受重視,所以竹刻藏品一直局限于文人圈內賞玩,被稱為冷門藝術。如今,越來越多的玩家開始認識到以刀代筆,以竹為紙的竹刻藝術,其收藏價值不亞于名貴書畫,于是他們開始投入到這新興的收藏之中,杭州的陳一就是其中之一。
與竹木為友
陳一先生酷愛書畫,在他的紫檀書桌上,擺著上好的端硯、徽墨、貢宣、湖筆,當然也少不了其他文玩珍品:竹刻的筆筒、臂擱,還有紫檀鑲竹黃的鎮紙……
說起竹雕,他就滔滔不絕。
據介紹,竹刻的范圍還是比較廣的,包括竹制插屏、掛屏、扇骨、煙盒、筆筒、擱臂以及直接用竹雕刻成的人物、動物等。《清秘藏》載,宋高宗時有個名叫詹成的竹刻名家,能在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花鳥、纖毫俱備,精妙絕倫。可見在宋時,我國的竹刻藝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雖然從宋代就有人玩竹刻,但是一直到清代才流行起來。在收藏界,竹刻一直不是大類,僅僅歸在雜項中,直到這幾年才熱起來。
據介紹,歷史上的竹雕大師一般分為“嘉定派”和“金陵派”,而近現代又出現了“留青派”和“竹根派”。
金陵派不太講究精雕細刻,往往隨材料的天然形態稍加雕琢,別出心裁,有自然之美,刻法主要是淺刻,畫面獨具筆墨意趣。嘉定派以朱鶴祖孫三代為代表,擅用深刻、浮雕、圓雕法,運刀如運筆,人物山水皆刻劃傳神。這個流派在明、清兩代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竹刻藝術大師,如朱三松、朱小松、封錫爵、封錫祿、吳之幡、周芷巖以及獨創留青竹刻的張希黃等,可謂大宗。
“竹刻藏品一般都流傳有序,所以背后總是會有一個很長的故事,這也是這類收藏最吸引我的地方。”說話間,陳一的癡迷之情溢于言表,與竹木為友,鬧市中得山野靜氣,倒也其樂融融。
好竹刻一物難求
陳一先生的竹刻收藏僅限于文房清玩,而在藏家古承的收藏中,竹刻制品的種類更豐富。圓雕的擺件和竹黃的瓜果盒都在他的收藏之列。
其中有一件竹雕羅漢,采用竹子根部巧雕而成,羅漢身騎獅子,威嚴肅穆,手持降魔鈴,高聳額頭,神態生動。座下獅子四足有力,腹部渾圓,雙目圓睜,形象生動,雕琢細致流暢,疑出封氏兄弟之手而未署名。古先生說這是數年前在湘中農家花費大力氣收來的,據說那戶農家自稱是湘軍將領后裔,索價甚巨,當時是傾其所有和朋友爬山穿寨好不容易才得來的寶貝。
現在市場上的竹刻制品劣品、贗品很多,鮮有精品,造假手段不斷升級,凡臂擱鎮紙均為張希黃款,滿大街的筆筒都是“竹林七賢”,有些還是電腦刻成的。
竹刻收藏與眾不同
最近幾年,國際拍賣市場上,竹刻制品開始屢屢拍出高價。2005年春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一件清代竹刻成交價高達1045萬港元,百萬元以上的成交紀錄在海內外更是屢見不鮮,開始走進這類收藏的玩家也開始多了起來。
但因為材質的關系,竹刻的收藏和其他藝術品很有些不同。古先生告訴記者,竹刻的材料十分平凡易得,價值不高,所以竹刻器是否為刻竹名家所作,其工藝水準之高低,便成為決定竹刻器市場價格最重要的因素。
明清竹刻器和書畫很類似,有著名刻竹名家銘款的竹刻器,其收藏價值自然要比普通竹刻器要高許多倍。但問題在于明清以來,并不是刻竹名家都會在自己的作品上鐫刻銘款,許多做工優秀的竹刻器就沒有銘款,所以,玩家如果見到一些刻工很好的竹刻器,也不可錯失機會。
“此外,竹刻器的年代也不是越老越好,這一點與其他收藏品不同。竹刻器的年代一般也不會早過明代。一般來說,竹刻藝術的盛期在明末至清乾隆年間,那些講究刀法、精鏤細刻又注重構圖的文人竹刻器主要出現在這個時期。嘉慶之后就開始衰退了,所以竹雕求精不求老,一般找成熟期的精品是沒錯的。”
“其實張希黃的作品到上海博物館看看就知道了,其所刻山水人物遠近動靜極有層次,刀法行云流水,頗具中國畫寫意精髓,堪稱天下一奇,不是一般人模仿得出來的。而周芷巖,刻竹奇才,所雕所刻之竹大類鄭板橋筆意,勁節凌云,枝葉蕭蕭,瘦勁脫俗,實為極雅極妙的賞玩神品。沒有見過真品的人,怎么可能制出神妙絕品?”古先生這樣表示。
古先生收藏竹制品的經驗之談是“多收無益少而精。”竹本清幽高雅之物,染上銅臭氣,就如同嚼蠟了。
竹刻藏品的保存
竹刻藏品的保存比較麻煩,但是只要妥善保管,問題也不大。比如日本正倉院收藏的中國唐代留青竹刻至今已有千年歷史,仍完好無損。
前人《竹人錄》“藏法”一節說:“前人制作至今日少,得者須櫝以文木,間二三年將生桐油細刷一次,即用棉布揩凈,取其潤澤不枯。如遇風日燥烈,不可出玩,防損裂也。其紅色如琥珀者為上,鵝油色者并足寶貴,黑為下。”可見保養竹刻也是一門學問。
竹刻年代越久者越易保藏,越近者越為困難,因為越古的竹刻,越注意選用久放的材料,且刻時不去表層,因而經久可以免損裂。其次,刻件最怕燥、濕,因而不可放到太陽直射的地方,或過于干燥,或密不通風的室內,至于過分潮濕的地方,更不適宜,因為竹刻受潮起漲,比受燥起縮,更易損裂,且易蟲蛀,所以不干不濕的地方為宜。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