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廣場雕塑工程啟動 雕塑小樣公開展示
英雄廣場雕塑工程啟動 雕塑小樣公開展示
英雄廣場雕塑工程啟動 雕塑小樣公開展示
12月12日上午,由市委宣傳部主辦、廣州雕塑院承辦的“英雄廣場雕塑工程啟動儀式”在英雄廣場舉行。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朱小丹,市委常委、秘書長凌偉憲,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蘇澤群,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曉玲,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國安,副市長徐志彪,市政協副主席向東生(以屆時落實情況為準),以及雕塑家潘鶴、唐大禧等出席儀式并為“廣州起義暨廣州蘇維埃政府領導人”雕塑小樣揭幕。
為隆重紀念廣州起義80周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在英雄廣場樹立廣州起義暨廣州蘇維埃政府11位領導人——張太雷、葉挺、蘇兆征、彭湃、惲代英、葉劍英、楊殷、周文雍、聶榮臻、陳郁、趙自選的雕塑。在市委宣傳部的具體組織實施下,目前,廣州起義及廣州蘇維埃政府領導人雕塑小樣已經完成。作品將在廣州起義80周年之際,在英雄廣場公開展示,以征求市民群眾的意見。
雕塑作者代表、廣州雕塑院院長俞暢介紹了英雄廣場雕塑創作過程。他說,在市委宣傳部的具體策劃下,由中國雕塑大師、全國城市雕塑委會員副主任、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潘鶴先生領銜,組織了潘鶴、唐大禧、梁明誠、黎明、俞暢、鐘志源、李漢儀、胡博、萬兆泉、陳亦君、唐頌武、陸增康等12位在廣州地區乃至全國都富有盛名的雕塑家集中力量創作。經過12位雕塑家的獨立構思和反復討論,并不斷修改完善,歷時半年多,終于完成小樣的創作。
雕塑工程創作小組組長潘鶴先生做了致辭。他說,他是廣州起義的見證者。廣州起義時,他雖年幼,卻記憶猶新。能為廣州起義暨廣州蘇維埃政府領導人塑像,是一項令他備感光榮的任務。
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曉玲在講話中指出:在廣州起義80周年之際,廣州市委、市政府在英雄廣場上樹立廣州起義及廣州蘇維埃政府領導人塑像,是為了珍視歷史、慰祭先烈、教育民眾、激勵后人,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先烈們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和英勇不屈、前仆后繼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是廣州人民不忘歷史、飲水思源的共同愿望,是緬懷先烈、教育后人的重要舉措,也是敬獻給廣州起義80周年的一份厚禮。她說,廣州起義及廣州蘇維埃政府領導人雕塑,必將成為廣州市民瞻仰、祭悼先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成為我市標志性的廣場雕塑精品,為廣州歷史文化名城增添豐富內涵。
廣州起義暨廣州蘇維埃政府領導人排序及介紹
1.張太雷
張太雷(1898-1927),江蘇常州人。早年參加創建中國共產黨及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工作。在中共四大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中共五大當選為中央委員。曾任中共第五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委。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后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1927年12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與葉挺等人領導發動廣州起義,任起義最高領導機關革命軍事委員會書記,廣州蘇維埃政府成立后任代理主席兼人民海陸軍委員。在起義戰斗中犧牲。
2.葉挺
葉挺(1896-1946),廣東惠陽人,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5年參與組建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任團長。北伐戰爭中屢建功勛,被譽為“北伐名將”。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同年12月參與領導廣州起義,任軍事總指揮部總指揮。廣州蘇維埃政府成立后任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時期,擔任新四軍軍長。1941年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扣押。1946年獲釋后赴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
3.蘇兆征
蘇兆征(1885-1929),廣東香山人(出生地今屬珠海市),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香港海員大罷工和省港大罷工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曾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長。在中共五大和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常委。1927年12月在廣州起義中被任命為廣州蘇維埃政府主席(未到職)。在中共六大和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1929年在上海病逝。
4.彭湃
彭湃(1896-1929),廣東海豐人,1921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共產黨早期農民運動領導人。1924年推動創辦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任講習所第一屆主任。在中共五大當選為中央委員。1927年參與領導南昌起義。后赴廣東海陸豐領導農民運動,建立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廣州起義爆發后,率領海陸豐工農革命軍與起義軍相呼應。廣州蘇維埃政府成立后任人民土地委員(未到職)。在中共六大和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后增補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29年在上海被捕犧牲。
5.惲代英
惲代英(1895-1931),原籍江蘇常州,生于湖北武昌,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起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委員,負責青年團宣傳工作,并任團中央機關刊物《中國青年》主編。1925年參與領導五卅運動。1926年起,任黃埔軍校政治主任教官、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總教官。在中共五大當選為中央委員。1927年參與領導南昌起義。八七會議后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員,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1927年12月參與領導廣州起義,任廣州蘇維埃政府秘書長。后任中共第六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部秘書,中共滬東區委書記。1930年被捕,次年犧牲于南京國民黨監獄。
6.葉劍英
葉劍英(1897-1986),廣東梅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青年時代追隨孫中山從事民主主義革命,參加創建黃埔軍校和北伐戰爭。1927年為南昌起義的發動作了重要工作。同年12月參與領導廣州起義,任軍事總指揮部副總指揮。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中央軍委總參謀部部長、八路軍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參謀長、中共中央后委書記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代主席,軍事科學院院長兼政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部長等職務。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78年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系中共第七屆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八屆至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至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屆、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1986年在北京逝世。
7.楊殷
楊殷(1892-1929),廣東中山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起在廣東從事工人運動,參與領導省港大罷工。八七會議后任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工委書記,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員、南方局軍事委員會委員。1927年12月參與領導廣州起義,任廣州蘇維埃政府人民肅反委員,張太雷犧牲后任廣州蘇維埃政府代理主席。在中共六大和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候補常委,任中央軍事部部長,后增補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1929年在上海被捕犧牲。
8.周文雍
周文雍(1905-1928),廣東開平人,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早年投身工人運動,省港大罷工期間任中共廣東區委工委委員。1925年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區執行委員會委員。1927年4月任中共廣州市委工委書記,后任中共廣東省委候補委員。同年11月任中共廣東省委常委,12月參與領導廣州起義,任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并兼任工人赤衛隊總指揮。廣州蘇維埃政府成立后,任人民勞動委員。1928年因叛徒出賣而被捕,犧牲于廣州紅花崗。
9.聶榮臻
聶榮臻(1899——1992),重慶江津人,1922年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3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5年任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北伐軍攻占武昌后任中共湖北省委軍委書記。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后到中共廣東省委軍委工作。同年12月參與領導廣州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工農紅軍紅一軍團政委,八路軍第115師副師長、政委,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書記,華北軍區司令員,平津衛戍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代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國防科委主任,第四屆、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務。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系中共第七屆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八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92年在北京病逝。
10.陳郁
陳郁(1901-1974),廣東寶安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早年參加香港海員大罷工、省港大罷工。1926年起任全國海員總工會副主席、主席。八七會議后任中共廣東省委常委。1927年12月參與領導廣州起義,任廣州蘇維埃政府人民司法委員。以后歷任中共香港市委書記、廣州市委書記、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中共遼西省委副書記、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部長、華北人民政府重工業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部長、煤炭工業部部長。1957年起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處書記、廣東省省長,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三書記,廣東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74年在廣州病逝。
11、趙自選
趙自選(1901——1928),湖南瀏陽人,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于黃埔軍校第一期,曾任孫中山大元帥府直屬鐵甲車隊軍事教官。1926年受中共廣東區委委派任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軍事訓練總隊長。同年任廣東第一屆農民訓練所主任。后任廣東省農會軍事教官、省農會農民自衛軍部長。八七會議后任中共中央南方局軍委委員。1927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任廣州蘇維埃政府任免人民土地代理委員。1928年任中共廣東省委委員。同年在海豐暴動中犧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