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殺紀念館擴建竣工 3000文物見證歷史
大屠殺紀念館擴建竣工 3000文物見證歷史
大屠殺紀念館擴建竣工 3000文物見證歷史
在新擴建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即將與公眾見面的3000多件文物中,有5件文物獨具特色。
地堡。在步入紀念館展館的序廳時,根據歷史資料復原的日軍轟塌城墻的場景一下子便將人們帶入那段災難的歲月。而在“城墻”的下方,陳列的便是紀念館最大、最重的文物,它是當年中國守軍為了抵抗日本侵略而修建的地堡。這座由南京江寧運到紀念館的地堡為混凝土結構,高約3.6米,寬約2.6米,墻厚約0.5米,設有3個槍眼,重達32噸,它是中國軍隊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的見證。
“轟炸”雕塑。今年12月4日,已故雕塑家、中國現代雕塑事業的奠基人滑田友的家人向紀念館捐贈了滑田友的雕塑“轟炸”。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當時留學法國的滑田友懷著滿腔悲憤和痛苦創作了雕塑作品“轟炸”石膏稿。“轟炸”描寫了母子三人躲避日本戰機轟炸時的情景,生動地反映出一個偉大的中國貧苦母親在危急時刻用自己的生命保護孩子們的勇氣與堅毅,痛斥了日本侵略者給中國百姓帶來的苦難,給人強烈的心靈震撼。
用來裝高錳酸鉀的小瓶。在紀念館展館的主題展覽“日軍在南京奸淫”部分,擺放著一個不起眼的小瓶。這個小瓶為我國第一個公開慰安婦身份、今年4月不幸去世的雷桂英老人生前所贈。這個裝高錳酸鉀的小瓶是侵華日軍讓慰安婦使用消毒劑用的。看到它,人們便會想到不幸的雷桂英老人,想到那些被泯滅人性的日軍虐待的慰安婦。
約翰·馬吉的攝影機和膠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美國圣公會約翰·馬吉牧師曾冒著生命危險,用16毫米攝影機,在南京現場拍攝了真實記錄南京大屠殺的影像原始素材帶,這也是當年留下的關于南京大屠殺的唯一影音資料。2002年10月,馬吉牧師的兒子大衛·馬吉將他父親當年所用的攝影機、4盒膠卷等文物捐贈給了紀念館。看到這件文物,人們會想到當年那些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中國難民的外籍人士。正是他們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讓許多中國人免受日軍屠殺。
日本為兒童制作的游戲“南京淪陷棋盤”。1937年,侵華日軍攻占南京,此后長達一個多月時間內,他們開始了對南京人民的血腥屠殺。而在日本國內,他們大肆慶祝“勝利”,甚至還為兒童制作了游戲“南京淪陷棋盤”。這個由日本名古屋僧人大東仁捐贈的棋盤,刻著一張中國地圖和一些中國城市的名字,游戲者可用小旗插在這些地名上,意為“攻占”。這一軍國主義教育工具,使人們認識到那場罪惡戰爭的思想根源,令人警醒。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介紹,和原展館的100多件文物相比,新展館中展示的文物數量大大增加,將達到3000多件。這些文物是他們從館藏的1萬多件文物中精心挑選出來的。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歷史,它們是日軍屠城罪行的有力證據。
經過兩年緊張擴建后,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將于今年的12月13日,即南京大屠殺同胞遇難70周年紀念日竣工、開放。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