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尷尬:"其樂融融"的媒體與"獨孤求敗"的批評
藝術的尷尬:"其樂融融"的媒體與"獨孤求敗"的批評
藝術的尷尬:"其樂融融"的媒體與"獨孤求敗"的批評
不知怎么,拿到“其樂融融的藝術批評”這個題目,我想起一位年輕藝術家說過的話:如果被人強奸,或者反抗,或者享受。——但我既不能反抗,也不能享受,因為批評必須借助媒體。而這樣的題目畫地為牢,你怎么說都在我的桎梏之中,你到底是說還是不說?——比較好的辦法是修正主義,把題目改成“其樂融融的藝術媒體”,讓所有涉足者皆大歡喜。至于我之所謂藝術批評,則套用武俠小說的一句成語,就讓它“獨孤求敗”罷。
本來,中國的藝術媒體是很尷尬的。因為藝術需要自由,尤其是前衛藝術或先鋒藝術,本身就是對意識形態、文化工業和既成體制的批判,而中國又是一個公民權尚需落實的國家,媒體難以成為民間的自由論壇。于是,解決矛盾的策略有二:一是否定“前衛”或“先鋒”的價值,以后現代的名義,論證如何地應該放棄批判性;二是練就一身“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本領,如《畫刊》主編李建國所言,管制如漏斗,往往是越往下開口越小。這樣的策略會帶來兩個好處:一個是可以享受媒體的政治權利,批評可以拒絕,文字可以改動,需要名聲的藝術家和需要職稱的撰稿人只能趨之若騖;二個是趁機取得媒體的商業利益,公開的是賣版面、打廣告,私下的是無償或廉價收畫,特別是年青畫家的作品,然后大肆宣傳進入藝術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媒體握有者、藝術經紀人、藝術家及撰稿人(請原諒我不愿意稱之為“批評家”),乃至于藝術機構的管理者們,一起達成共識,那就是“向錢看”,在金錢面前其樂融融。唯一放棄的只有一個東西,就是媒體作為社會公共資源,必須對中國文化的建設負責、必須對中國人的思想解放和精神自由負責、必須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進程起到推動作用。放棄責任感也就失去了媒體的方向性和對于自身特點的追求。結果是90年代以來盡管藝術刊物越來越多,卻沒有一份能夠象當年《中國美術報》、《美術思潮》和《江蘇畫刊》那樣具有明確的、持續的批評意識。只有資訊的多寡、新舊、平奇的區別,只有嘩眾取寵的話題噱頭。我們已看不見如當年《江蘇畫刊》關于“中國畫出路”討論和關于“藝術意義”研究那樣的學術論爭。彭德說“在中國只有短命的刊物才可能是好刊物”,是因為他主編的《美術思潮》連試刊算在一起只辦了二十一期,但那是光榮的二十一期。現在他手里已經沒有了媒體,文章發表只能被改得遍體鱗傷,如果太多抱怨還會遭人奚落:你站著說話不腰疼,誰他媽的愿意短命呢?
在此情境下批評能做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獨孤求敗”。只有在不斷失敗的過程中,批評才能堅守自己的立場。其實也很簡單,如果沒有報刊可發,就寫書;如果書不能出版,就發在網上;如果網上也不能發,就學司馬遷“藏之名山,傳之后世”,不過如此而已。好在美國詩人惠特曼曾經說:如果失敗是必然的,失敗也是偉大的。所以,當你看見王南溟一邊發表得罪人又不掙錢的文章,一邊在各個美院穿梭講課以維持生計時,真正的批評正“惶惶若喪家之犬”,不僅離“其樂融融”的狀況很遠,而且“獨孤求敗”也不太容易找得到可以讓你失敗的場地。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