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當代藝術精品漸成市場“新貴” 發展究竟如何
南京當代藝術精品漸成市場“新貴” 發展究竟如何
南京當代藝術精品漸成市場“新貴” 發展究竟如何
在素有“中國畫重鎮”之稱的南京,當代藝術長期以來門庭冷落、乏人問津。12月1日,南京青和當代美術館舉辦規模盛大的當代藝術展,卻吸引來眾多觀眾,和幾年前的“冷清”形成鮮明對比;時隔1天,南京當代藝術家毛焰的作品《青年小卡的肖像》,在北京保利夜場拍到985.6萬元,這也是他的《記憶或舞蹈的黑玫瑰》在年初春拍拍得1001萬高價后的第2次高價成交。南京當代藝術家中也出現了“千萬畫家”。
是什么讓當代藝術“吃香”了?南京當代藝術發展究竟如何?
過去式:南京當代藝術全國有影響
1985年10月,江蘇青年藝術周現代藝術展在南京開幕,標志著國內頗有影響的85’美術新潮的開始。1986年、1987年的“曬太陽”以及2002年的“曬太陽”,作為江蘇當代藝術重大展覽受到業界關注。1989年7月1日,“南方自由藝術家作品展”及之后在南京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三年展”,逐漸確立了南京當代藝術在全國的重要地位。
同時,南京涌現出一批如毛焰、管策、洪磊、徐累、黃峻等頗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毛焰的油畫作品,從極其神經質的完美人物造型,到如幻如影但筋骨猶在的人物肖像;管策利用綜合材料制作“現實幻象”圖片;洪磊的“江南文化的哀悼”系列圖畫;徐累的《空城記》系列畫;還有黃峻在架上繪畫中,用單個晶瑩剔透的小女孩來描繪人類整個靈魂……
現在式:美術館、畫廊日漸增多
走進北京西路72號,偌大的院子種滿了花草。那里有流淌著柔緩音樂的情調酒吧,有風格獨特的私家廚房,但更多的還是美術館。2006年,一個較為集中的藝術產業園在此落戶,其中有南視覺藝術館、南京市觀江藝術館、藝事后素現代美術館、嘉恒當代藝術館等。而俞潔、陳輝等當代藝術家也將工作室落戶于此。
在藝事后素現代美術館中,記者看到,原本廢棄的廠房已被藝術家們修葺一新,展廳內排放著剛從北京運來的各式畫作。“我們馬上要舉辦‘原點’畫展,主要是上世紀80年代初星星畫展的一些畫作,這個展覽在北京影響很大,之后將去上海、廣州、成都等地展出。”藝事后素現代美術館的邢雪剛告訴記者。而像這樣的展覽,產業園的幾家美術館基本每周都有。除北京西路72號,目前南京曉莊學院對面新聯機械廠內有個“藝術六區”;江心洲江東村,藝術家建了一個“聯手創庫”,圣化藝術中心也遷移入內;還有幕府山腳下的“畫家村”……不僅如此,經營當代藝術的畫廊和拍賣公司也多了起來。剛剛出版《分形意象———藝術南京》一書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師薛紅艷對南京當代藝術頗有研究,她認為,“參與當代藝術的人和機構多起來了,南京當代藝術經營現狀比以前好了很多。”
將來式:市場運作凸顯藝術價值
然而,和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相比,南京當代藝術市場仍處于“不輕不重,不溫不火”的狀態。“南京沒有出現諸如北京798藝術區、上海蘇州河畔老倉庫等大范圍的藝術家群落,缺乏高端交流平臺,這和城市國際化程度、藝術品市場化運作狀態都有關系。”南京著名策展人海波認為,南京當代藝術市場化遠遠“滯后”于其藝術地位。“目前,上海、北京等地的畫廊,藝術品銷售占很大比例,而南京畫廊以展覽為主,能賣出去的很少。”海波說,沒有影響力巨大的藝術盛會也是制約南京當代藝術發展的一大因素,“早些年,李小山、陳孝信、顧辰峰等策展人對南京當代藝術做出了杰出貢獻,但近年來,南京缺乏高水準的大型展覽,尤其是像上海‘雙年展’這種規格的展覽。而一個與藝術形象匹配的高檔次藝術盛會,對提升城市形象、繁榮藝術市場都大有幫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