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百姓傾心為古城“護寶”
揚州百姓傾心為古城“護寶”
揚州百姓傾心為古城“護寶”
揚州古城改造熱火朝天,隱藏在民居里的寶貝也來了個大起底,讓人感嘆不已的除了這些寶貝,還有不斷涌現的市民幾十年自覺護寶的故事。
古稀老人37年守石碑
75歲的謝宗遐老人,剛剛搬離那間生活了37年的老房子,和老伴租住在一個不足20平方米的陰暗小平房里。雖然條件依然簡陋,但他的心終于踏實了,因為他守護了37年的古碑前不久已被文物部門安全移走了。“這下算是真正交到國家手上了!”謝宗遐說。
37年前,謝宗遐進揚州西園大酒店工作,很快分得了一套住房。在清理房間的時候,他發現一面墻很奇怪,仔細一看,原來是塊石碑被砌進墻中,碑高兩米,上面有兩條騰飛的鳳凰,下面還有一個蓮花底座。單位一位領導得知此事后,囑咐他:“這是文物,文物屬于國家,你要好好保護。”這句話老謝記了一輩子。他將床搬到石碑面前把它擋起來,又弄來些石灰水徹底給石碑“化了個妝”,之后老謝就多了個“毛病”,不請外人進家門。
一年一年就這樣過去了,長大的子女為孝順父母,決定給破舊的老房裝修一下,沒想到老謝一聽就跳起來:“不行,一裝潢別人不就知道咱家的秘密了嗎?再說裝潢肯定要釘釘敲敲,萬一碰著刮著石碑,將來怎么交公啊?”固執的他最后自己做起了瓦匠,動手開了個天窗,算是解決了房子的采光問題。不過憋不住心里的好奇,他還是將秘密告訴了一個好友,在好友的指點下,他通過查看碑文里顯示的名字,大體了解了這碑可能是光緒年間揚州天寧寺的“藏經樓重修碑記”,而老謝的這個住房就是當時天寧寺的僧房。
今年,揚州市決定重修天寧寺和天寧寺藏經樓,這一極具文物價值的石碑終于有了出頭之日。經文物部門鑒定,此碑是天寧寺最珍貴的文化說明。
“牛皮紙”下的瓷屏
記者采訪尚君義、彭向羚夫婦出奇地困難,尚先生開口就說:“東西交了就行了,我不想這么高調,本來就是公家的東西。”
逸圃,作為揚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城改造它也在動遷之列。尚家夫婦就住在逸圃院內一幢古色古香的二層小樓中。交房門鑰匙時,彭向羚有一件事放心不下:她家“隔扇門”上牛皮紙下藏著的秘密要有個交代。
原來13年前他們住進小樓時,就發現兩側木板“隔扇門”上鑲嵌著12幅約30厘米×80厘米的白色瓷板,瓷板上作有花鳥蟲魚國畫,全部“赤裸裸”地一目了然。很快就有文物販子找上門來,出價1萬多收購瓷畫,這引起了彭家人的警惕。雖然不清楚瓷畫的文物價值,但他們認為,這些畫最起碼是逸圃的原始物品,肯定具有歷史價值,不能讓它流失。于是,彭家人找來牛皮紙遮住瓷畫,然后用白紙糊好。就這么簡單,瓷畫在牛皮紙的保護下“逍遙”了13年。前不久,動遷工作開始,彭家特地叫來東關街道的領導,撕開牛皮紙,鄭重交還12幅完好的瓷畫。有趣的是,他們還要求市古城辦為瓷畫打了張收條。
彭家精心保存的瓷畫為何物?據專家介紹,彭家所稱的“隔扇門”,其實是叫碧紗櫥,用來“隔斷”房間。而用瓷板畫來裝飾,即“鑲瓷碧紗櫥”,則是逸圃的一大特色,是目前已知的絕無僅有的一處,具有很高的文物與歷史價值。
保護文物,人人有責
蓮花街坊的王榮全是一名普通職工,他對于古城保護幾乎到了癡迷的地步。10年來,他帶著自己的相機為這個古城留下了2000多張古建筑照片,為了這些照片,他已經花費了上萬元。在他家中,有一張自制的揚州古城區文物古跡分布圖,也都是他自己一個個跑下來的,上面密密麻麻標注了約200處古建筑區,閑時他會到處去“巡視巡視”。王榮全還有一些”灰頭土臉”的收藏品:石磚、瓦片、木雕,他說這些東西都是在一些老房子被拆的時候撿回來的。經鑒定,有宋朝的瓦片,明清的石磚,他說,這些東西將來都要免費捐給國家。
在揚州的古城改造中,涌現出不少古城保護“積極分子”,這些可敬的市民正用各種力所能及的方式保護著這個美麗古城曾經的歷史痕跡。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