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翔的心靈——大闞近作賞析
飛翔的心靈——大闞近作賞析
飛翔的心靈——大闞近作賞析
當代中國繪畫在不同階段形成針對不同的社會問題和藝術問題的表現形式。自70年代末“星星畫展”作為中國前衛藝術的“起始”,藝術家將藝術視作個性解放和自由的工具,政治意識大于藝術創新;80年代藝術家則是沿用英雄主義和集體主義觀念,并與西方現代藝術相混合;1989年“中國現代繪畫大展"被視為80年代藝術的”終結“。在此期間,全國出現眾多有影響的畫會、畫派,他們宣傳自己的藝術主張。本文談到的畫家大闞先生,便是該時期“江蘇新野性主義”畫派的領袖之一。
談及大闞先生前期的畫作和藝術主張,筆者是耳熟能詳的。然而大闞先生的這批作品,更側重于對“意象”語言的嘗試和表達。縱觀這批作品,畫家已側重于直接表現源于現實感受的精神狀態,將繪畫語言的探索、融法和于情緒化的形象表現中。以作品《思考者》為例,以輕松的手法、低沉的灰色調,渲染出畫家對心靈深處恐懼的揭露和剝離。象《閱》,通過帶有國畫人物傳統意味的構圖,利用方硬的線與圓潤的面穿插、呼應、對比,減弱明暗光影,強調微妙的冷暖差異。在形與色的玩味中,塑造出缺乏靈魂的人物形象,揭示了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百無聊賴的精神狀態。這批作品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是將油畫語言的探索,更主觀地向傳統中國繪畫汲取營養。冷、灰色調貫穿畫面的始終,渲染畫家的憂郁、內斂、深沉的情緒,略帶某種諷刺意味。
如《思考者》,這一類典型的作品便是形式語言的解讀,更注重形式趣味的追求。雖然也是表現現實生活中的人與物,但那些東西已不過是一種符號化的載體,著眼點卻是線、形、色的實驗。這幅作品通過表現有著紀念碑式動作的人物所顯示出的靜謐穩定,追求沉著色調的先覺意識和精心的布白,寬闊硬挺的輪廓線所具備的金石書法意味。而《時髦》,則是透過抽象的人物半身像,打破日常視覺經驗的真實感,純粹玩味稚拙的線形之間的穿插、對比,柔和色調之明亮,溫暖與透明,追求一種特殊的藝術意味。
拋開油畫、國畫的表現性不談,追問中國繪畫的本質,須從中國傳統觀念中去尋找。中國傳統哲學的最高范疇是“道”。老莊認為,自然是“道”之本,人也是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宇宙萬物包括人在內,莫非自然,皆天之生成。“道”本身也不例外。由此引申,自然又可作不造作、非勉強解。因此“道”又成了自然的同義語,自然成了“道”的發源地,成了“道”的精神的最高表現。
在大闞的近作中,對生命的體驗,對“道”的理解和闡述是自覺的,這與精力雖有很大的聯系,亦同畫家才學、修養和天分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老莊認識自然,為宇宙“大道”,亦是美的本質,這一點淋漓盡致地表現在大闞先生的近作尤其是人物畫中,他繪畫作品所表現出對人性的關注,自然同時又是畫家主觀情感的自然顯露,畫家本身、畫家的情感、畫家的作品也都是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繪畫實踐中,從構思立意到用筆敷彩到氣韻的獲得,每一步都應當自然,而不應有絲毫的做作之態。這一點正與大闞“新野性主義”繪畫語言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有本質上的區別。西方哲學認為“我”是主觀的,“我”以外為客觀的世界,即“非我”。“我”及“非我”既分主客觀之間,便無形中有了不可逾越的鴻溝。“我”應如何能認識“非我”的問題,乃隨之而生,因而認識論遂成為西洋哲學中的重要部分,“求真”也成為西洋哲學中的主要目的,因此西方古典繪畫追求的是客觀真實藝術的“再現”,由于過分強調“真實”,使畫家在主觀上受到很大局限。直至印象派的出現,西方這種真實反映客觀事物的畫風才有所改變,逐步向主觀領域挖掘和深入。
大闞先生正是以主觀領域挖掘和深入來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繪畫語言的。在他的繪畫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正是中國哲學中“我”與“非我”關系的體現。人是自然中一分子,畫是人的創造,畫中的自然形象是人精神的體現,人是自然的主宰,也是自然的主體,人和自然就是在這樣被高度統一在繪畫之中的。中國畫十分注重意象神韻的發揮,而不太重科學的準確性。中國畫所表現出的畫面,貌似客觀實為主體、貌似自然實是人,對具體的作品來說,可謂是山水即人、人即山水、花鳥即人、人即花鳥,名為山水花鳥,實為人的精神。
意象美術中的“意象”,一方面反映了人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表現了大自然的形象,它是人的情感意趣與大自然的美景在藝術作品中天衣無縫的契合。張藻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一理論深刻地說明了中國意象繪畫的本質。
在大闞先生的筆下,筆勢隨表現對象的形體結構而運轉變化,跌宕起伏間,充滿著鮮明的節奏感和壯美的旋律,突破現代人物畫樣式上日趨柔美溫婉的文人化畫格局,也沒有那些故作懷舊的小女人似的喁喁私語狀,柔美的線條讓位于直線畫面的直抒式的表達,所作人物形象有了自己個性化的描述方式。他將明暗與黑白的表現要素,通過強烈的視覺對比,突破常規的視覺角度,使筆意和布局恰如其分地再現了對象的“形”和“神”;激活了筆毫運轉的技巧運動功能,產生了迥異于其他畫家的形式語言,尤其是在注重夸張的黑白光影效果的同時,糅入了現代的中國畫語言,在準確把握人物的空間氛圍的基礎上,更映射出不同心里的外在表達特征和各自所帶有的情緒變化的軌跡。
在大闞的創作中,他很在意強調主觀精神感受對于造型的影響。雖然他所表現的對象在某種程度上與我們所間的世界不一致,但仍能找到客觀對應物的視覺表現樣式的一種美術形式。在光與色的表達上,他將目光伸向自然世界,盡可能將自己的主觀精神融入畫面之中。
我們相信,大闞先生在未來人物畫空間上的獨特表現語言和意象形式表達,將向更深層次發展,我仿佛看到他那流溢著強烈動感的筆觸在畫布上跳躍著,如悸動的心錄,恍若筆下不斷地傾訴胸臆間的悲憫、怨忿、哀怨,祈愿剎那間全身的震顫-----種由藝術靈魂依附于指間的神奇,給他的作品融入了超乎一般語言的意象形式。
龔文政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