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莉扎·利竇的繪畫和裝置藝術曾在巴黎、日內瓦、羅馬、柏林、布魯塞爾、紐約、洛杉磯、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其他很多城市展出,贏得了巨大的成功。全世界成千上萬人已經欣賞了她的創作。近日,莉扎·利竇將它們展現給中國觀眾,并讓大家與她一起思考愛、斗爭、美,以及生命中永恒的博弈。在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和莫斯科著名的Dom Naschokina藝術畫廊主辦的“永恒的博弈——莉扎·利竇作品展”,展出了莉扎·利竇的47幅作品,包括影響較大的《棋盤》、《最后的晚餐》、《克隆》等裝置作品。
女性藝術的感悟
走進中華世紀壇世界博物館的時候,你也許會被善意地提醒不要踩到展品上。帶著牛角的“國王”、長著鹿角的“女王”、渾身繪著小手的“兵”、做著乞討姿勢的“象”……32尊真人大小的人體模具在美國藝術家莉扎·利竇的手中成了其大型裝置《棋盤》中的一個個棋子。
《棋盤》是莉扎·利竇在1992年創作的,曾被一些藝術評論家認為是當代藝術史上最具獨創性的作品。這件巨作由32尊真人大小的人體展現在棋盤上組成,模擬國際象棋左右排列,黑白相間的棋盤在地板上延伸。展現了女性主義視角下游戲者在現代生活中所處的艱難環境。
在棋局的左側是男人陣營,藍色主旋律的國王、王后、象、馬、城堡和兵,被賦予冷酷的繪畫圖案,傳遞著沖突和征服的情緒。與之相對的右側,是紅色溫暖的女性陣營。同樣的角色,她們或帶鹿角,或披羽毛,或做著祈禱的姿勢,或孕育生命,或被命運控制。她們代表著生命的源泉和脆弱。在8米見方的裝置藝術“棋局”上莉扎·利竇所塑造的人型,給人以幻覺上的共鳴,并體現了她個人對歷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戰爭的解讀。這件作品在1995年被入選吉尼斯世界紀錄。
公元前8世紀國際象棋在印度誕生起就一直代表著人生和戰爭。馬賽爾·杜尚是現代藝術領域中對象棋最熱衷的追隨者。據說他放棄了繪畫和制作,去追求象棋中純粹的精神格斗。曼·雷是杜尚在藝術上的伙伴,同樣也是熱衷象棋,他設計和制作了許多棋盤,普通和奢華的都有。兩人都熱衷于象棋,卻沒有人去實踐超現實主義的“手繪的夢境”。但他們應該會很樂意看到莉扎·利竇對于軍隊、戰爭和無節制的控訴。
而莉扎·利竇用她獨有的對女性藝術的感悟,創作了一批三維雕塑和平面繪畫作品,表現了她對女性、對人類的愛,給我們帶來耳目一新的藝術享受。
同時展覽中,莉扎·利竇的油畫作品也傳遞著經典和神秘的氣氛。覆蓋著薄紗的優美裸體在《她的夢中囚徒》和《永遠的婦女精神》中是主旋律。在《行走之日》和《被美所騙》中穿著優雅的女人體上安裝的是狗貓牛羊等動物的頭顱。有些作品呈現夢境般的景象。在《女人角色》中一個搖椅懸掛在一排枯樹間,上面坐著美麗的仙女。《婚禮之夢》中的兩個通往天堂的神圣柱廊間,飛翔著幾個充滿幻想的女子。只有當我們走近作品,才能感受她的非凡想象力。
 |
用藝術記錄歷史
今年90多歲的莉扎·利竇出生在中國,但她的作品從沒在中國展出過,她很欣賞中國古代文化,她也一直夢想著能在她出生的土地上展現她的作品。因此這次展出也是莉扎·利竇回到故鄉的特別之旅。
莉扎·利竇生于俄羅斯聲名顯赫的Dolgorukie家族,在1917年大革命之前,杜爾哥魯奇家族在中國從事外交工作,她就出生在上海。在20世紀20年代末,他們搬到了加利福尼亞,之后到了紐約。受到超現實主義藝術和薩爾瓦多·達利的影響,莉扎·利竇開始學習繪畫,并很快在紐約、邁阿密、丹佛和洛杉磯開始舉辦了個展。1950年,她成為美國水彩畫家協會中的一員。在美國獲得了認可之后,利竇去巴黎和瑞士繼續進行藝術學習。她成功展示了她的繪畫,并逐漸開始由平面轉向在三維的人形上繪畫。
回憶起自己的創作經歷時莉扎·利竇談道:“……開始是因為我的兒媳讓我想辦法裝飾櫥窗。她在羅迪奧街上開了一家服飾店。我畫了三個人體模型,他們看起來像是小磚塊拼起來的。櫥窗看起來非常棒!成群結隊的人來看這些人體模型。隔壁商店的老板都很生氣,因為她搶走了他們的客人。我明白這是一個很好的主意。所以我開始了在人體模型上繪畫。我把這些人形當成帆布來作畫。這些角度、線條、曲面……”她非常中意自己的這項創意,開始將三維雕塑與平面繪畫相結合,將塑料的人體模型作為創作媒體。
莉扎·利竇的作品看起來類似古代的女神和女神柱,從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杜尚的作品,雷內·馬格利特的青銅雕塑,以及薩爾瓦多·達利和喬治·德·基里柯的繪畫作品對她的影響。如馬賽爾·杜尚為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所著迷,他選擇為她加上胡須來欣賞這幅作品。同時也表達了他對達·芬奇性取向的意見。莉扎·利竇也研究了達·芬奇的作品,特別是《最后的晚餐》,與杜尚不同的是,她通過賦予其新的概念完全改變了這幅作品,比給神秘的微笑加上男性胡須更加激進——她把耶穌的所有使徒都變成了女性。以經典的題材表現了女人對世界的付出和熱愛?!犊寺 分v述著女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種種角色,《倫勃朗》以大師的代表作構圖表達出作者對前輩的敬意。
在她的創作中,融和了自文藝復興至20世紀世界文化中最主要的元素。她的作品總是出人意料,又難得的優雅和出色,展示了優雅與哲學風范的并存。而且,她的作品還經常包含著一些關于世界和人類的哲學喻意。充滿了神話和歷史的文學隱喻,他們讓我們想象過去,面視當今,同時眺望未來。
回顧為坐而設計
古人因重禮而要求端坐,現在人們追求的是更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安逸舒適。無論是高迪卡爾韋特之家內的椅子,還是在西班牙被稱為“微型建筑的象征”的椅子,椅子設計在最近的展覽中都可謂大出風頭。
設計時尚的椅子總是能夠得到人們的喜愛,如今的椅子除了材料和外形之外,“如何把椅子做得有趣”成了設計師的一個重要的方向。材料方面,除了原有的金屬、木質、塑料外,塑料被混合、被嫁接,天然石材等非常規材料借助現代的工藝手段,都令椅子產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的“為坐而設計”大獎賽已經舉辦了兩屆。今年第三屆大獎賽經過近半年的遴選,從世界各地的參賽作品中選拔出的70件作品不久前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進行了展出。并同期推出由國內外知名設計師和藝術家參與的“30把椅子”邀請展。
展覽向大家展示了各種不同的“坐”的意味與理念,是對“坐”這一生活命題的無限延展,其意義不僅是對“坐”提出問題和做出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對現代生活方式的想象與探索。在展覽上,正如你所看到的,它們的造型越看越不像“椅子”。某些奇形怪狀的作品實在跟傳統意義上的“椅子”相去甚遠。而這正是策展人江黎所希望的?!霸O計就應該為人的行為而負責,而不是制作某樣被約定好的工具?!苯枵f。他不希望設計師們都被“椅子”這個詞所束縛,因為比賽的主題就是“為坐而設計”,而不是“請你設計一把椅子”。
的確,椅子在這里,功能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可以寄托和表達人的感覺和感受,功能性只能排在第二位,這也是后工業時代家具比較明顯的一個特征。如設計師楊大威設計的“新游牧系列”選用野性的大紅色,設計成羊頭造型,還原他小時候草原長大的自由經歷;另外一個似乎不能稱為“椅子”的,其實是外出攜帶方便的多用折疊毯,這是“游牧族”不可缺少的生活符號。
“科技、綠色、人文”是北京奧運的主題,也是本次設計大賽的理念和要求。在“為坐而設計”的基礎上,“綠色”材料與環保設計理念,是此次設計大賽的閃光點,也是創意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方向。展覽上,很多作品都使用了廢舊的雪碧瓶和紙盒。
現在的設計師真是別出心裁,一把椅子就可以做出千百萬的樣子,完全出乎你的意料,時尚盛行的年代,創意讓生活充滿樂趣。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