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淘寶勿把贗品帶回國
外出淘寶勿把贗品帶回國
外出淘寶勿把贗品帶回國
簡要內容:前些天,幾位讀者帶來一些物品參加我們的“免費鑒定”活動,他們的不少物品從歐洲帶回來,其中有玉器、瓷器、漆器等,鑒定下來,發現多是贗品。有的讀者疑惑,從國外帶回來的,也會假?
前些天,幾位讀者帶來一些物品參加我們的“免費鑒定”活動,他們的不少物品從歐洲帶回來,其中有玉器、瓷器、漆器等,鑒定下來,發現多是贗品。有的讀者疑惑,從國外帶回來的,也會假?
顯然,這些讀者在認識上存在著誤區,以為國內造假厲害,而國外則沒有。其實,這是不對的,國外造假相對少一些,也許可能,但把希望寄予這種假設上購買藝術品,顯然危險。贗品現象發生在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它的存因與國內的也基本相似,那就是收藏之心人皆有之,而過去的藝術品又是越來越少,供不應求,造假就應運而生。
當然,在歐洲所見的中國古董贗品,最主要的來源是國內市場。中國古董商不斷把國內贗品帶出境,同時外國古董商也不斷到我國來購物,由于他們中的多數不怎么懂行,前仆后繼地購買大量的贗品帶回歐洲,有的陳設在歐洲某一個古玩店里。結果,被辛辛苦苦跑到國外淘寶的國人見了,激動萬分地以為是中國古董而買回了家,這真是不幸的怪圈。
國外中國古董贗品較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自古以來習慣與國外做藝術品貿易,清朝之前、清末民初時期的貿易藝術品,對于今天而言當然算古董。但民國時期,解放前后,包括“文革”至今,中國藝術品出口貿易從來沒有停止過,只是某些階段少一些而已,如文革時期。通過貿易而流散出去的藝術品,特別是那些瓷器、漆器、玉器、銅器等,你也把它們當古董收回來,價格低則無關緊要,價格高就上當了。這些工藝品中,有相當部分習慣寫上清朝什么時代制作的字樣,老外不懂行的,會推薦說這是清朝的古董,這給外出淘寶的國人制造了麻煩。
還有在清末民初,中國正處兵荒馬亂時期,許多外國古董商來華淘寶,于是百年、千年文物大量流出,一時間求大于供。古董數量畢竟有限,古董不可再生,既然老外想要,國內古董商制作了大量的仿品,瓷器、玉器、書畫的都有,大多落下前朝的款式,什么“大明嘉靖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大清乾隆年制”等等,老外高高興興地把它們當作明清古玩買了去。那些仿品中有的至今被海外的收藏家珍藏著,有的甚至進入了博物館。如今把這些民國仿品當作明清兩朝的文物帶回來,顯然也很可笑。
可見,無論是國內國外,愛好者采購工藝品,千萬不能抱著僥幸心理,關鍵要靠自己的眼力,眼力不行,就請行家把關,只有這樣,才不會輕易把贗品當寶貝從國外收回來。
仿品簡介
這類仿品玉器的特點是做工規矩,品相好,配以座子,在國外的古董店里往往置放在一個精美干凈的環境里,看上去很像老貨。
贗品現象存在于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它的存因都是相似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