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齡書法展日前閉幕———
“書法在當代不會失落。”著名書法家王冬齡日前在其個人書法展的研討會上表述了這一觀點,而他本人正是用自己的書法實踐不斷闡釋著書寫的當代性。
在剛剛結束的“共逍遙———王冬齡書法藝術展”上,王冬齡以現代藝術理念表現中國傳統書法的博大精深,特別是兩萬余字50多米長的《易經》長卷和五千言的《老子》,布滿中國美術館圓廳的正墻,尺幅為4.95米高,37.5米長,這樣的大字、多字的草書作品是前所未有的。
在研討會上評論家指出,王冬齡是一位以書法為本色的當代藝術家,從各方面來說,他更加注重新鮮的美感和時代的思想力量,而不僅僅是古老的筆墨本身。“他的巨幅的超越極限的狂草書寫,既建立在傳承傳統精髓的基礎之上,同時又以震撼的力量使得書法藝術轉向當代的表現,巨大的空間蘊含了思想的極致和筆墨的極致。”
關于王冬齡的巨幅狂草的內在意義,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認為,他的巨幅狂草,已經超越了書齋的極限,筆墨完全被精神化,精神從具體的書寫中抽象出來,它們帶來的視覺體驗,已經不是觀看,而是體驗到了一種情境,一種情懷。“這種情境是他沉思的精神和逍遙的逸興合為一體創造出來的,在這個意義上,他的書法既是書也非書,更是超書,進入了超越具體點畫而與偉大的經典文脈相承的精神境界。”王冬齡則表示,當代的書法家所要應對的是一個喧囂的公共空間的時代,這個公共空間的時代是歷史給書法家的一個巨大挑戰,同時也是一次重大的機遇。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