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看到舒勇和梁克剛那一億人民幣作品底座,當我看到達明.赫斯特那鑲有8061顆鉆石價值四千七百萬歐元的鉑金骷髏,我的內心仿佛突然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無論你是一個普通觀眾,還是一個有著藝術史背景的人,這類作品都潛在地挑動著你的神經。因為你所有的價值與作品所具有的龐大的價值相比顯得分外渺小,如果你不是超級精英,擁有無邊財富,那么在它面前你只能望而卻步。
 |
這些作品讓我們明白:藝術太金貴了,不是超級巨富,真養不起藝術。通過這些作品,我們發現當代藝術中一種商品社會拜金主義的傾向昭然若揭甚至被刻意夸大,大有金錢收買藝術之意。金錢做成藝術,是對拜金主義的推崇還是諷喻?
當代藝術凸現一種高成本和高價格做派,有必要這么做嗎?首先它阻礙了很大一部分人從事藝術的可能性,如果你找不到這么多的資金,你就做不了藝術;同樣它也遏制了藝術最終消費,藝術的消費群體本來就不大,再往上刻意的哄抬價格,藝術就成了富豪和權貴的專利。
我覺得其實這是一場陰謀。媒體與市場的合謀策劃了一場藝術秀,造就了一個傳播熱點。當代藝術既披著神圣高貴的外衣,又做著黑市交易的勾當。這場陰謀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抬高藝術的身價,抬高擁有藝術品的人的身價,又通過抬高藝術擁有者的身價,反過來抬高藝術的身價。
當代藝術在市場和媒體驅動下不知不覺地參與了身份的界定和建構,并在一定層面上劃分了精英和大眾。藝術成為了最為是奢侈的消費,因為普通人永遠也買不起。購買的人只能局限于少數的精英階層,他們占有大量的財富,并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他們購買這些奢侈藝術品的目的,并不是因為他們欣賞當代藝術,也不是這些作品就確實值這么多錢,對他們來說,購買這些物超所值的藝術品,意味著確立自己的品味和身份,而這種品味是大眾無法實現的,只有他們才能實現。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購買這些藝術品就是在確立自己的身份,滿足精英身份的社會認同欲望。而對于大眾來說,這些作品嚴重刺激他們的神經,讓他們明白藝術離自己是多么遙遠。藝術在這層意義上成為了普通人一個可望而不及的神話與夢想。他們只能遠遠地觀望,并不解地羨慕藝術擁有者的尊貴身份。
當代藝術的高成本和高價格,凸現了一種身份和階層的差異。藝術品留給了富翁,符號留給了學者,熱鬧留給了大眾。那當代藝術究竟是什么?是身份的標志。
這種做法看似在抬高藝術,其實是在縮減藝術的生存空間。藝術的創作隊伍由于高成本而限制了后備人員的數量,藝術的消費也由于高價格影響了藝術收藏隊伍的擴大。在這種情勢下,藝術會最終會萎縮成幾個權貴和富豪的游戲。由于喪失了藝術生存土壤,沒有了新鮮血液的補充,藝術之花很可能因此枯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