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需要本色
當代藝術需要本色
當代藝術需要本色
“蘇州第一個私立美術館”,很多人這樣來界定陳翰星投資建設的蘇州當代本色美術館。事實是,作為一個專注于當代藝術的美術館,當代與本色是它的兩大關鍵詞,也由此注定了這個美術館的與眾不同。
昨天,在這個位于城東郭巷工業區內的美術館舉辦的《當代藝術與市場經濟》研討會吸引了諸多熱衷當代藝術的企業家、收藏家和愛好者。
■傳統土壤長出當代碩果
作為投資人的陳翰星與館長薛建新都算得上是在蘇州傳統文化土壤里成長起來的,陳翰星畢業于當年的蘇州絲綢工學院,學的是平面設計。薛建新是陳翰星的老師,這個旅美18年,曾任美國新英格蘭州立當代藝術中心博物館當代中國藝術館館長的畫家,與陳翰星一樣,有著對于蘇州的共同記憶和對于當代藝術的共同熱愛。“在這里建立美術館是因為喜歡蘇州的文化氛圍,更是因為相信藝術沒有地域。”為建美術館已經砸下幾千萬的陳翰星對于美術館的選址有自己的看法。站在樓頂,向東可以看到美術館二期所在地,除了一片空地外,一些老廠房也納入了二期用地里,這里將直接改造成藝術家工作室、青年旅館等。“大概還得等上兩三年吧,希望能在郭巷這個地方建設起一個當代藝術的文化街區?!笨粗€在使用中的老廠房,陳翰星頗有點躊躇滿志。
作為一個放下美國事業的海歸畫家,薛建新對傳統和當代有著自己的觀點。“中國當代藝術怎么來界定?這兩年,中國當代藝術大規模崛起,不僅吸引了很多人的視線,也成為藝術品市場上的翹楚。很多人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些是從5000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土壤里‘長’出來的嗎?”在薛建新看來,中國當代藝術在吸收了傳統養分的同時加入了當代元素,是用先鋒的、抽象的、自我的元素來表現的藝術,“蘇州有很好的發展當代藝術的基礎,需要的是營造氛圍和搭建平臺?!?
■不在塵埃里被動等看
駛過沙塵漫天的公路,走上依舊看得見鋼筋水泥的樓梯,走進那個擺滿當代藝術作品的大廳,參加昨天研討會的人更多的是在聆聽,有點接受當代藝術熏陶的意味。背對著聽眾的薛建新正在做圖片演示,大廳的周圍擺滿了陳翰星的當代藝術收藏品。
行為藝術?抽象畫?先鋒派?熟悉中國傳統書畫的人對于當代藝術的最直觀認識也許就是這些了。據介紹,近年來中國當代藝術品在國際拍賣市場和公共美術館、畫廊迅速躥紅,以北京的圓明園、大山子、宋莊等為首的中國內地當代藝術家群落也大規模出現和興起,當代藝術逐步進入中國普通人的視野。而在當代本色美術館建立之前,江蘇省內還沒有一座專業的當代美術館。“美術館不是開在這里等著人來看,一方面我們會舉辦畫展等,免費讓市民來參觀,另一方面,我們會為新生的有才華的藝術家提供一個創作和展示的平臺?!标惡残钦f。美術館有一個基本的立意,就是堅持實驗性,在他看來,中國藝術發展的速度相對緩慢而單一,在材料、科技等發生巨大變化的當代,藝術不能停留在架上繪畫,而應該在內容、技巧、表達方式等方面都能反映出當代人的新觀念、新認識。“我們的美術館主要不是已經成名的藝術家的作品展示地,而會是支持新銳藝術家的實驗基地,等美術館一建好,就會接受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藝術家的申請,讓有想法、有實力但缺乏經濟支持的藝術家進駐。”陳翰星說。
■從蘇州走向世界
當代本色美術館設有藝術作品展覽區、藝術家工作室、學術討論及大型活動區等不同功能的區域,計劃在明年10月推出開館展。“到我們的美術館來不僅僅是參觀,這里會是一個交流互動的空間。展覽、收藏、講座,這些都將構成未來美術館的基本內容。”有著豐富“館長”經驗的薛建新對于美術館的吸引力毫不懷疑?!疤K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同時又洋溢著現代化的氣息。借助這樣一個多元化的平臺,可以向全世界展示現代化的中國藝術?!?
沒有經濟收益的美術館靠什么運作?“藝術如果為了市場,往往會流于復制,迷失自己的價值。我會用自己的其他產業來支持這個美術館的運作?!标惡残撬坪蹩闯隽擞浾叩膽岩伞淖蛱斓摹懂敶囆g與市場經濟》研討會上,記者了解到,中國當代藝術起步較晚,且一直以來未能受到應有的關注和引導,在從事當代藝術創作的藝術家中,除極少數已經在市場上獲得相應的地位外,還有更多不為人所知的創作者依然徘徊在底層和邊緣,而他們中間隱藏著大批有實力的年輕藝術家,正等待著市場的發現與挖掘。
當代本色美術館有著成為聯系藝術家與市場的平臺的打算,希望通過這個平臺,更多的藝術家可以得到市場的認可,更多的普通人可以培養審美情趣和愛好,加入到收藏者的行列,更重要的是,希望更多的當代藝術作品能夠從這個美術館,從蘇州,走向世界。
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已經完成本質性蛻變,從邊緣而小眾的市場層面迅速提升為引人注目的市場焦點時,蘇州當代本色美術館也許正面對著“即使不著一字,也會風流盡現”的難得機遇,而在文化蘇州,打開的將是又一扇面向世界的文化之窗。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