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第一瓶”
回首“第一瓶”
回首“第一瓶”
時常有朋友問我:“你是怎么想起收藏酒瓶來的?”其實,我的酒瓶收藏純屬偶然。
1997年初,不知什么原因,我突然對古舊陶瓷產生了興趣,去書店買來幾本陶瓷鑒賞內容的書籍,翻來覆去地閱讀起來,竟也了解和掌握了一些陶瓷相關基礎知識,卻從未出手購買。
1997年11月,去參加一位朋友老人的葬禮,在他家一樓的窗臺上,發現了一只彩瓷玉米形酒瓶。我迫不及待將酒瓶拿到手中細賞起來,商標已無,不知盛裝何酒(后來知道是汾酒),但瓶上畫面卻是一幅春光明媚圖:整幅畫作采用近景、中景、遠景景物斜拉對角的構圖方式,近景是鋪滿碧草的彎曲小路,路旁樹上的枝芽已發新華,騎坐在牛背上的紅衣牧童,行走在綠茵道上的灰衣沽者,順著牧童手指的方向望去是中景景畫——蒼翠的碧野舒展延伸,濃密的杏林環繞村莊,酒肆酒簾高懸;遠景是淡淡隱現的群山。畫面旁書寫著唐朝詩人杜牧《清明》一詩中的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贝水嬙瓉硎翘迫嗽娨鈭D??粗粗?,我仿佛也置身于詩情畫意之中。
將酒瓶小心帶回家,清水洗凈,躺在床上,細細欣賞,真是越看越愛看,越看越喜歡,睡覺時將其放在枕頭旁,翻身時或醒來后總要拿起把玩一番。我想,這不也是陶瓷藝術品嗎?不也是同樣具有觀賞價值和愉悅功能嗎?干脆,就收藏酒瓶吧!
我的酒瓶收藏就這樣開始了。一不做,二不休,先去我家不遠的廢品站,翻挪挑選,嘿!一下子就收獲了幾十只陶瓷酒瓶。
這之后,廢品站、垃圾箱、古玩市場、家具城、單元門、樓道口、小雜院都成為我經常光顧之地,有時回來后自己完全成了個“土猴”,卻也顧不得抖去衣服上的黃沙,先清洗起覓得的酒瓶來。后來,北京的潘家園、報國寺、天津的沈陽道、石家莊的燕趙、唐山的鳳凰山也成為我尋瓶覓寶之地。再后來與全國各地的瓶友建立了聯系,相互交流,互通有無,既交流了藏品,更重要的也結交了朋友。參觀糖酒會、參加酒瓶交流研討會、網上購物也逐漸成了我的收藏方式和途徑之一。
10年過去了,我的藏品數已過千,但那只汾酒瓶不改“第一瓶”的地位。陋室狹小,空間有限,很多酒瓶都已打包裝箱,這只汾酒瓶卻未被我“收藏”起來,依然擺放在博古架的最高處。每當抬頭望見它,10年前的往事歷歷在目,10年間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就像電影一樣,一幕幕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