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唐代美術大師吳道子傳奇一生的大型電視連續劇《畫圣吳道子》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開機儀式,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出席。
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出身為民間畫工,他歷盡磨難,終成宮廷畫師,其藝術表現風格獨特,所畫人物衣褶飄逸,線條遒勁,素有“吳帶當風”之美譽。《畫圣吳道子》從唐玄宗建興唐寺找畫師畫“五圣圖”開始,通過吳道子獨特的個性、奇特的經歷和愛情,記述了吳道子的傳奇一生。
青年美術評論家白煜章在觀看了該劇試拍樣片后表示,《畫圣吳道子》是國內第一部全景式反映吳道子生活經歷的電視藝術作品,通過“細描”吳道子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立體地展現了這位美術大師一生的藝術追求與成就,該劇的拍攝必將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產生積極作用。
據悉,這部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中華愛心基金會共同發起拍攝的電視連續劇,計劃拍攝26集,預計于明年6月完成拍攝。(完)
相關資料:
吳道子簡介-唐代畫家
吳道子,約685年,785年,河南禹縣人。唐代畫家。少時孤貧。初學書后轉習繪畫,二十歲才嶄露頭角。曾做過兗州瑕丘(今山東兗州)縣尉。浪跡洛陽時,玄宗李隆基聞其名,任以內教博士,改名道玄。他擅畫道釋人物,亦擅畫鳥獸、草木、臺閣,筆跡落落,氣勢雄峻。曾作壁畫三百余間,“奇跡異狀,無一同者”。畫佛像圓光、屋宇柱梁、彎弓挺刃、皆一筆揮就。早年行筆較細,風格稠密,中年雄放,變為遒勁,線條富有運動感,粗細互變,線型圓潤似“莼菜條”,點劃之間,時見缺落,有筆不周而意周之妙。后人把他與張僧繇并稱“疏體”,以別于顧愷之、陸探微勁緊聯綿較為古拙的“密體”。所寫衣褶,有飄舉之勢,與曹仲達所作外國佛像,衣紋緊窄。喜用焦墨勾線,略敷淡彩于墨痕中,足顯意態,又稱“吳裝”。壁畫名作有《地獄變相圖》。他兼工山水,描繪蜀道怪石崩灘很有名氣。張彥遠認為“山水之變,始于吳,成于二李”。蘇軾認為“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吳是“畫塑兼工”,善于掌握“守其神,專其一”的藝術法則,千余年來被奉為“畫圣”;民間畫工尊之為“祖師”。他的畫作有《明皇受篆圖》、《十指鐘馗圖》,入《歷代名畫記》;《孔雀明王像》、《托塔天王圖》、《大護法神像》等九十三件,入《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天王送子圖》,又名《釋迦降生圖》卷,為凈飯王之子釋迦出生故事。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釋迦圖》藏日本京都東福寺。皆為后人托名摹本。
大型電視連續劇《畫圣吳道子》在京開拍
大型電視連續劇《畫圣吳道子》在京開拍
大型電視連續劇《畫圣吳道子》在京開拍
記錄唐代美術大師吳道子傳奇一生的大型電視連續劇《畫圣吳道子》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開機儀式,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出席。
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出身為民間畫工,他歷盡磨難,終成宮廷畫師,其藝術表現風格獨特,所畫人物衣褶飄逸,線條遒勁,素有“吳帶當風”之美譽。《畫圣吳道子》從唐玄宗建興唐寺找畫師畫“五圣圖”開始,通過吳道子獨特的個性、奇特的經歷和愛情,記述了吳道子的傳奇一生。
青年美術評論家白煜章在觀看了該劇試拍樣片后表示,《畫圣吳道子》是國內第一部全景式反映吳道子生活經歷的電視藝術作品,通過“細描”吳道子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立體地展現了這位美術大師一生的藝術追求與成就,該劇的拍攝必將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產生積極作用。
據悉,這部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中華愛心基金會共同發起拍攝的電視連續劇,計劃拍攝26集,預計于明年6月完成拍攝。(完)
相關資料:
吳道子簡介-唐代畫家
吳道子,約685年,785年,河南禹縣人。唐代畫家。少時孤貧。初學書后轉習繪畫,二十歲才嶄露頭角。曾做過兗州瑕丘(今山東兗州)縣尉。浪跡洛陽時,玄宗李隆基聞其名,任以內教博士,改名道玄。他擅畫道釋人物,亦擅畫鳥獸、草木、臺閣,筆跡落落,氣勢雄峻。曾作壁畫三百余間,“奇跡異狀,無一同者”。畫佛像圓光、屋宇柱梁、彎弓挺刃、皆一筆揮就。早年行筆較細,風格稠密,中年雄放,變為遒勁,線條富有運動感,粗細互變,線型圓潤似“莼菜條”,點劃之間,時見缺落,有筆不周而意周之妙。后人把他與張僧繇并稱“疏體”,以別于顧愷之、陸探微勁緊聯綿較為古拙的“密體”。所寫衣褶,有飄舉之勢,與曹仲達所作外國佛像,衣紋緊窄。喜用焦墨勾線,略敷淡彩于墨痕中,足顯意態,又稱“吳裝”。壁畫名作有《地獄變相圖》。他兼工山水,描繪蜀道怪石崩灘很有名氣。張彥遠認為“山水之變,始于吳,成于二李”。蘇軾認為“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吳是“畫塑兼工”,善于掌握“守其神,專其一”的藝術法則,千余年來被奉為“畫圣”;民間畫工尊之為“祖師”。他的畫作有《明皇受篆圖》、《十指鐘馗圖》,入《歷代名畫記》;《孔雀明王像》、《托塔天王圖》、《大護法神像》等九十三件,入《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天王送子圖》,又名《釋迦降生圖》卷,為凈飯王之子釋迦出生故事。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釋迦圖》藏日本京都東福寺。皆為后人托名摹本。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