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俗”化的中國當代繪畫
“媚俗”化的中國當代繪畫
“媚俗”化的中國當代繪畫
中國大部分的批評家都回避討論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媚俗”問題。因為如果對“媚俗”現象進行深究、剖析,不僅會傷害大部分藝術家的既得利益,而且畫廊、收藏家,以及少數批評家的商業回報也會受到影響。然而,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媚俗”性繪畫幾乎代表了中國當代架上繪畫的主流發展方向,其中猶以“泛政治波普”和“圖像式”繪畫的泛濫為標志。這些“媚俗性”的繪畫不僅假扮著前衛藝術的姿態以掩蓋自身獻媚于市場的行為,并且還以中國當代藝術的社會學轉型為契機尋求理論上的“合法性”。以此邏輯發展下去,不僅會將社會學的批評方法徹底的庸俗化,而且還將導致中國架上繪畫主流審美趣味的媚俗化。
實際上,從20世紀上半葉開始,西方的批評家和理論家便對藝術和文化領域中的“媚俗”問題和“媚俗文化”進行了持續的討論和批判。1939年格林柏格在他最著名的《前衛與媚俗》一文中便深入地討論了藝術中的“媚俗”問題。和格林柏格將不同于現代藝術的大眾藝術和學院藝術稱為“媚俗藝術”不同,批評家馬泰·卡林內斯庫在他的《現代性的五副面孔》中將“媚俗”理解為資本主義文化體系中的一個分支,是資本主義文化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是一種與大眾文化和流行文化密切相連的文化現象。同時,像弗里德里克·杰姆遜、丹尼爾·貝爾等學者也曾多次談到資本主義文化和藝術領域中的“媚俗”性問題。
當然,中國架上繪畫的“媚俗”現象異常復雜。表面看,“媚俗”只涉及藝術風格和審美趣味,但深層的原因是:“媚俗”繪畫是中國20世紀90年代文化轉型,以及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所導致文化分化的必然產物。前者的困境在于,80年代的精英文化注定要在一個文化走向消費的時代遭遇藝術市場對文化的責難和利誘,同時,文化的分化也意味著一體化的官方文化必將式微,而由文化工業生產出的大眾文化、消費文化卻最終成為“后革命”時代的主流文化。正是在這個大的語境下,當代藝術的發展的一個必然后果是:藝術走向生產,藝術走向市場,藝術走向消費,最終藝術走向媚俗。其間,由于外部的文化語境還摻雜著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后殖民,尤其是在西方掌握著當代藝術話語權的情況下,中國的當代藝術必然在全球文化一體化下的文化生產結構中扮演著“他者”的角色,其“被動性”的發展是不言而喻的。
盡管當代架上繪畫的“媚俗”問題有其歷史、文化的必然性因素,但這并不足以成為阻礙我們梳理和批判“媚俗”化現象的理由。恰恰相反,我們必須以嚴肅的態度去審視“媚俗”現象的發展與流變,及其潛在的危害。本期選登的幾篇文章都出自年青批評家之手,并直指當代藝術中的“媚俗”問題。我們的愿望是,集思廣益,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研究提供一種新的批評視角。
中國大部分的批評家都回避討論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媚俗”問題。因為如果對“媚俗”現象進行深究、剖析,不僅會傷害大部分藝術家的既得利益,而且畫廊、收藏家,以及少數批評家的商業回報也會受到影響。然而,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媚俗”性繪畫幾乎代表了中國當代架上繪畫的主流發展方向,其中猶以“泛政治波普”和“圖像式”繪畫的泛濫為標志。這些“媚俗性”的繪畫不僅假扮著前衛藝術的姿態以掩蓋自身獻媚于市場的行為,并且還以中國當代藝術的社會學轉型為契機尋求理論上的“合法性”。以此邏輯發展下去,不僅會將社會學的批評方法徹底的庸俗化,而且還將導致中國架上繪畫主流審美趣味的媚俗化。
實際上,從20世紀上半葉開始,西方的批評家和理論家便對藝術和文化領域中的“媚俗”問題和“媚俗文化”進行了持續的討論和批判。1939年格林柏格在他最著名的《前衛與媚俗》一文中便深入地討論了藝術中的“媚俗”問題。和格林柏格將不同于現代藝術的大眾藝術和學院藝術稱為“媚俗藝術”不同,批評家馬泰·卡林內斯庫在他的《現代性的五副面孔》中將“媚俗”理解為資本主義文化體系中的一個分支,是資本主義文化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是一種與大眾文化和流行文化密切相連的文化現象。同時,像弗里德里克·杰姆遜、丹尼爾·貝爾等學者也曾多次談到資本主義文化和藝術領域中的“媚俗”性問題。
當然,中國架上繪畫的“媚俗”現象異常復雜。表面看,“媚俗”只涉及藝術風格和審美趣味,但深層的原因是:“媚俗”繪畫是中國20世紀90年代文化轉型,以及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所導致文化分化的必然產物。前者的困境在于,80年代的精英文化注定要在一個文化走向消費的時代遭遇藝術市場對文化的責難和利誘,同時,文化的分化也意味著一體化的官方文化必將式微,而由文化工業生產出的大眾文化、消費文化卻最終成為“后革命”時代的主流文化。正是在這個大的語境下,當代藝術的發展的一個必然后果是:藝術走向生產,藝術走向市場,藝術走向消費,最終藝術走向媚俗。其間,由于外部的文化語境還摻雜著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后殖民,尤其是在西方掌握著當代藝術話語權的情況下,中國的當代藝術必然在全球文化一體化下的文化生產結構中扮演著“他者”的角色,其“被動性”的發展是不言而喻的。
盡管當代架上繪畫的“媚俗”問題有其歷史、文化的必然性因素,但這并不足以成為阻礙我們梳理和批判“媚俗”化現象的理由。恰恰相反,我們必須以嚴肅的態度去審視“媚俗”現象的發展與流變,及其潛在的危害。本期選登的幾篇文章都出自年青批評家之手,并直指當代藝術中的“媚俗”問題。我們的愿望是,集思廣益,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研究提供一種新的批評視角。
2007年8月20日于中央美院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