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創意種子如何生長
倫敦創意種子如何生長
倫敦創意種子如何生長
中央圣馬丁學院、倫敦時裝學院、泰特現代美術館、白立方畫廊、i-D雜志、Wallpaper雜志、英國當代藝術中心、Thames & Hudson出版公司……
這些散布在倫敦不同方位的學院、美術館、商業畫廊、藝術機構、時尚媒體和出版機構,是我們在北京選擇的采訪對象,隨著采訪的進展和深入,我們發現這些地標彼此聯系,交織成了一個非常強健的生態結構。
街頭時尚雜志i-D為什么能堅持25年而且被擺進了V&A這樣的歷史博物館?除了主編Terry Jones的足夠能力之外——他以發掘新的設計師、造型師和攝影師、時尚編輯而備受推崇——絕不是一個個人意義的成功。中央圣馬丁學院和倫敦時裝學等藝術和設計學院造就了大批年輕的創意人, Terry Jones其實是在最優秀的畢業生中發現創意的種子。
在這座城市,創意的種子如何生長?
從約翰·加里亞諾最初的作品開始就和他合作的i-D給青年人提供的是亮相的機會,而Colin McDowell則為青年設計師創造了更直接的幫助,這個《星期天泰晤士報》的時尚編輯創立的Fashion Fringe是一個發掘青年設計師的機構,他們通過比賽選拔新晉設計師,然后給他們經濟資助和其他的幫助(比如提供造型設計、幫助建立公司模型),幫助他們發布自己的獨立品牌——這樣的基金和機構還有很多、有商業公司如Top Shop、Vidal Sassoon提供的專項獎金、倫敦市政廳時裝事業中心(Central Fashion For Enterprise)提供的資助等等,我們接觸到的設計師劉桓和Emma Cook就是在這樣的幫助下開始進行發布自己的品牌。
由于倫敦時裝工業產業結構的局限,這里并不盛產國際大牌時裝公司,但嚴謹而靈活的教育和大量的機會卻讓這里成為了青年設計師和先鋒藝術的天堂。
Damien Hirst的“大鯊魚”、Tracey Emin的“床”這些轟動一時的當代藝術作品如果不是出現在倫敦,如何能成為轟動性的話題?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的歷史幾乎就是英國YBA(Young British Artists)一代的成長史。藝術家Antony Gormley在中國接受我們的采訪時就反復提到倫敦的商業畫廊對于當代藝術的推動,(盡管這位藝術家說起資本主義來不無諷刺),而在White Cube再次看到他的作品時,他的說法的確得到了印證,在上個世紀90年代,YBA一代不僅創造了匪夷所思的大膽作品,在商業上也取得了令人驚訝的賣價,而和YBA一代一起成長的Jay Jopling——White Cube的創辦人已經在推動下一波的藝術新潮,正在White Cube展出的拉美藝術家Doris Salcedo的作品并不特別具有市場性,但White Cube對于當代藝術的高姿態已經為這家商業畫廊爭取到了特殊的地位。在這個展覽開始不久,Jay Jopling已經專門到上海美術雙年展去尋找新的目標了。
在90年代的“不列顛藝術運動”(BritArt Movement)中風頭占盡的沙奇畫廊(Saatchi Gallery),其創辦人Charles Saatchi收藏當代藝術品的手筆也是相當驚人,前面提到的Damien Hirst的“大鯊魚”、Tracey Emin的“床”均是他的藏品(盡管后者毀于今年的意外火災)。
White Cube和Saatchi Gallery這些商業畫廊的動向也成為了藝術品收藏市場的風向標,迅速提升了YBA價值。由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創立的特納獎(Turner Prize),20年來不斷推出不列顛當代藝術作品,這個獎項的評選也成為了倫敦人每年熱衷參與的話題,這個獎項的另一個合作方是在文化領域擁有很強發言的BBC 4電視臺。
“和世界上其他城市不同,倫敦的媒體在文化和藝術活動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使前衛藝術變成了大眾的話題。”泰特現代美術館的當代藝術策展人Jessica Morgan對我們說。
從幾乎人手一冊的藝術文化活動指南Time Out、《衛報》的G2增刊到BBC4的談話節目,媒體對于當代藝術、戲劇、時裝的談論早已經不是專業話題,在cross culture的文化背景下,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就像傳染病一樣,整個倫敦都對形狀酷似腌黃瓜的瑞典再保險大樓評頭論足,哪管是什么建筑大師的作品?
在不斷深入這個活躍而強健的生態結構時,那些“倫敦瞬間”仍然在我腦中不斷閃回,倫敦時裝學院教務長Roy Peach辦公室里的Charlston Flower,時裝秀上臨座編輯描繪現場時裝的工作筆記、英國當代藝術中心(ICA)舉辦的John Bock行為藝術展覽和當場的哄堂大笑、Hoxton廣場中讓人如墜云霧的Damien Ortega的裝置、Donmar劇場中上演希臘悲劇Hekuba時前排老人悄悄留下的眼淚、Wallpaper雜志的Party上衣著精心而隨意的倫敦人、檸檬味的雞尾酒和輕快的電子樂、在中央圣馬丁學院和倫敦時裝學院遇到的中國學生的明亮面孔、倫敦時裝學院圖書館里1938年版的VOGUE雜志、在諾丁山像掛衣服一樣賣畫兒的個人畫廊……
當然,還有我們這期專集的封面——它是曾經和庫布里克一起工作,為《發條橘子》繪制電影海報的Philip Castle先生為我們特地繪制的,他至今仍然保持著用彩色鉛筆手工繪畫的習慣,他手中的筆還為Roxy、Paul McCartney等人設計過唱片封套,這位畢業于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先生今年已經62歲啦……
這就是我們想要給你描繪的城市,這里有創意的種子合適生長的土壤和水分,好奇心和想象力已經完全融入生活,在每一件新奇的事物中,都能發現它從歷史中來的痕跡。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