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湖帆藏畫縱橫拍場
吳湖帆藏畫縱橫拍場
吳湖帆藏畫縱橫拍場
剛剛結束的北京保利和北京匡時秋季拍賣中,幾件吳湖帆“梅景書屋”所藏古代書畫成為藏家和業界關注的焦點,也在拍場上掀起了搶拍熱潮。這批古書畫都是吳湖帆藏畫中的一部分,今秋能同時登上拍臺可謂十分難得。
梅景書屋名馳遐邇
吳湖帆生于晚清,出身蘇州名門,由于社會環境的轉變,他屬于最后一代的傳統文人。他的繪畫從正統派入手,并由此上溯,對諸家畫派多所師法,這在當時的畫家群體中并不多見。
與他的繪畫藝術同時還為人們稱頌不休的是他的收藏。吳湖帆“梅景書屋”的收藏,以其藏品豐富且精品較多,名馳遐邇。其藏品來源,大致有四。一是,吳大 遺留。吳大 是吳湖帆的祖父,他精鑒賞、富收藏,對金石書畫頗有研究,為官之余撰寫了數部有關古文字及書法方面的重要著作,他收藏字畫多歸吳湖帆。二是沈韻初所贈。沈韻初為吳湖帆外祖父,也有不少收藏,其中以董其昌書畫為多,曾以“寶董閣”名其齋室并請人治印。董其昌對吳湖帆頗有影響,沈韻初將所藏董氏書畫悉貽吳湖帆,故在梅景書屋的藏品中,董其昌的作品一直占著顯著的分量。三是,潘靜淑嫁資。潘靜淑乃蘇州名門,其祖上歷代喜收藏,潘靜淑過門時曾以部分藏品為嫁資,如宋拓歐陽詢《化度寺塔銘》、《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等。四是,購買及交換。購買與交換藏品是書畫收藏的重要渠道。吳湖帆自1924年到上海后非常注意收攬文物,特別是書畫。我們可以在諸多經其收藏的古書畫上發現其斥資購入的記載。
吳湖帆的收藏當然是以書畫為主,大大小小有千件左右。吳湖帆生前曾經編制了收藏目錄,皆親筆抄寫,除了《吳湖帆文稿》中刊印的《吳氏書畫記》外,尚有《梅景書屋書畫小記》和《梅景書屋書畫目錄》,當然,前者所收錄內容最豐富。
從可據的梅景書屋收藏名單看,吳湖帆對清中期以后如揚州畫派、海派作品并不鐘愛,他收藏下限的重點是清六家,自此上溯,精品頗多。對于重要和非常喜歡的藏品,自然禮遇有加。如稱宋代湯叔雅《梅花雙鵲圖》為“神品”,并封為“梅景書屋鎮寶”;跋寫黃公望《剩山圖》是“畫苑墨皇,大癡每一神品”;而得到王石谷《寫宋人詞意山水冊》12開后,認為其余王石谷作品皆可“屏去而無憾”等等。要么就是對中意的藏品再三題跋,反復詠之,多次鈐蓋收藏圖章。
梅景書屋豐富的藏品,為吳湖帆的創作和鑒賞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他的鑒賞,實際體現了傳統書畫鑒定的特色,即繪畫創作、收藏與鑒定的密切合作,這一點,和米芾、趙孟兆頁、董其昌以及張大千、謝稚柳是同樣的。
吳氏藏品市場受寵
藏不過三代,加之世事滄桑,名聞海內外的梅景書屋鑒藏的歷代法書名畫,在數幾十年的歲月里也隨著它的盛名流散于海內外。在藝術市場日漸繁榮的今天,諸多藏家以得到吳湖帆的片紙只字為榮,每當有他的精品出現,必引起大家的關注。而經過梅景書屋鑒藏的古代書畫雖然大部分被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及其他公私機構寶藏,但一些流傳到市場上的作品也依舊是廣大藏家爭搶的焦點。如去年秋季出現在西泠印社拍場的一件沈周《吳中奇境圖卷》就曾經吳湖帆梅景書屋收藏,并有一則吳湖帆的題跋。全卷吳湖帆共鈐17枚印,接紙處往往鈐騎縫印,并有多枚是與潘靜淑的合名印和潘靜淑的私名印。這件作品當時估價250萬至350萬元,在拍場受到諸多買家的青睞,多輪競拍后,以高出估價近2倍的638萬元拍出。
今秋出自梅景書屋的吳湖帆珍藏古書畫可謂大出風頭,如在北京保利付拍的唐寅《金昌送別圖》為書畫合璧,卷首即為吳湖帆題“唐六如金昌送別圖卷真跡。黃甫子浚題詩合璧,吳氏梅景書屋珍藏。”此作也曾為吳湖帆的藏品,并錄入《吳氏書畫記》中。卷中吳湖帆題有四處跋語和包首、前綾隔水兩次題簽,可以看出吳湖帆不但確定這件作品為唐寅的真跡而且非常珍愛。這件估價800萬至1200萬元的作品在拍場以680萬元起拍,參與爭奪的買家有五六位之多,多輪競拍后,其最終的成交價高達1456萬元。同臺競技的文征明《魚梁紅葉圖》更是表現驚人,此卷流傳有緒,經文從簡、金俊明、吳湖帆等遞藏,并有吳湖帆題簽:“明文衡山雨梁紅葉圖真跡,后鄉學吳湖帆題簽”,鈐有吳湖帆的印文。這件文征明中年的重要真跡之一以200萬元的起拍,在拍場掀起了一輪競買熱潮,價格一路上沖,四五位買家經過幾十輪競價,最終,這件作品拍出了2296萬元的高價,高出估價6倍多。另一件同樣經過吳湖帆收藏并題簽的沈周《虎丘餞別圖》從95萬元起拍竟被爭至750.4萬元方聞槌音。
專家認為,隨著古書畫的價值越來越被藏家和市場所認同,其中的一些精品,尤其是流傳有緒、經過名家遞藏的作品無疑將成為拍場的“寵兒”,而吳湖帆梅景書屋的盛名早已聞名海內外,經梅景書屋珍藏的古書畫作品自然成為買家爭奪的焦點。不過,也正是因為梅景書屋名馳遐邇,藏家也需警惕一些贗品打著梅景書屋的旗號招搖撞騙。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