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烈姿態(tài)被永久凝固
慘烈姿態(tài)被永久凝固
慘烈姿態(tài)被永久凝固
時間:2007-12-06 00:00:00 來源:
名家
>慘烈姿態(tài)被永久凝固
|
| 悲痛得麻木了的祖父用痙攣的雙手捧著已經(jīng)干癟的孩子尸體 |
|
連日來,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新矗立起的一尊尊雕像,以慘烈的姿態(tài),激起了南京市民強烈的反響。昨日,記者走訪現(xiàn)場,再一次被雕塑凝重的氣氛所感染。同時,也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始至終,大屠殺的群雕中,沒有出現(xiàn)一個日本兵的形象,甚至在表現(xiàn)人群被繩索捆綁的集體屠殺場面時,無辜百姓的憤怒之情呼之欲出,而四周的刺刀則代替了日本兵的形象。整個雕塑群共分四組:第一組,家破人亡;第二組,逃難;第三組,冤魂的吶喊;第四組,勝利之墻。
“遇難同胞”群雕背后的故事
家破人亡 主題雕塑高達11米
雕塑長墻的起首,是一尊高達11米的母子雕塑,這便是主題雕塑《家破人亡》,底座上鐫刻著:“被殺害 兒子永不再生;被活埋丈夫永不再生;悲苦留給了被惡魔強暴了的妻子,蒼天啊……”抱著孩子萎謝的身子,受辱的母親眼淚也已干涸……
2005年的12月,著名雕塑家吳為山接到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的電話。此后2年的時間里,吳為山一直沉浸在這組雕塑的創(chuàng)作中。他腦中縈繞已久的一個想法是,遇難同胞紀念館,應該有標志性的遇難同胞的形象。構思再三,他確定了這一母親抱著死去孩子的形象作為標志,來突出“家破人亡”的氣氛與主題。
母親無助、無力、悲傷,她仰望蒼天,張嘴欲喊,卻喊不出聲,流不出淚……這一雕塑的尺寸與背后的墻體同高。據(jù)悉,吳為山最先的設想是12米,后來經(jīng)各部門論證,雕塑的高度曾先后有4.5米、6米、9米等各種設想,最后,齊康院士一語中的:“只有做到11米以上,才能突出生靈遭涂炭的慘烈”。現(xiàn)在,雕塑的主體高度是11米,加上底座,總高11.5米。而隨著高度的不斷變換,雕塑在山西鑄造的3個多月的時間里,先后做了6次小稿,這些原作至今還保留在山西的車間里。
逃難 常志強一家的慘劇被永久凝固
走過母子雕塑,約50米的距離后,迎面而來的,便是逃難的人群。雕塑的尺度比真人略大。逼真的形象,讓人產(chǎn)生強烈的感情震撼。
在一組組逃難的人群中,有一組雕塑格外讓人震撼:母親倒在地上,掙扎著用最后的力氣去給哭叫的小兒喂奶,終于不支死去;而可憐的孩子還渾然不覺,使勁地吮吸母親的乳汁,在寒冷的冬天里,兩人很快被凍結在一起……旁邊,還有一個小孩,在無助地痛哭……
相隔70年,這個當年痛哭的小孩,現(xiàn)在已是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如今,這位80歲的老人——常志強站出來,向世人親述著當年令人心神俱碎的慘劇:日本兵沖了進來,媽媽被刺了好幾刀,倒下。小弟弟被刺刀一挑,摔得老遠。我連哭帶叫昏過去了。醒過來發(fā)現(xiàn)三個弟弟已被刺刀刺死。媽媽還沒斷氣,我哭著把幾米外的小弟弟抱到媽媽面前,媽媽不停拽衣服,要給弟弟喂奶,小弟弟不懂,還爬上去吃奶,但是媽媽肺都被刺穿了,弟弟吸出來的都是血泡泡。一會,媽媽頭一歪,死了,小弟弟也沒了聲息……第二天,幸存的人們發(fā)現(xiàn),母子倆已經(jīng)凍僵在一起,分也分不開了。
同樣的慘劇還發(fā)生在一個個家庭中。名為《逃難》的第二組群雕,記錄了一個個家庭在大屠殺中的悲慘經(jīng)歷:有無奈的知識分子臨終前的掙扎,丈夫拖著被惡魔強奸的妻子艱難前行;有在惡魔飛機的轟炸聲中,驚嚇逃生的失去雙親的孤兒;有13歲的少年背著被炸死的奶奶,亡命逃難;有壯年的男子不離不棄地攜著80歲的老母,“趕快逃離這惡魔的血腥”;有被污辱的少女,決意投河以死抗爭;也有僧人在逃難路上,看到冤死的少年,為他撫平難以瞑目的雙眼……這一尊尊、一個個形象,全都有活生生的原型。吳為山告訴記者,這十組“逃難者”形象,都從大屠殺的記錄中得來。
冤魂的吶喊 不出現(xiàn)一個日本兵的形象
第三組《冤魂的吶喊》,一座被劈開的山,成了紀念館的大門,濃烈地烘托出國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沉重氛圍。所有的人要進入大屠殺紀念館,都必須經(jīng)過這道“屠殺之門”、“死亡之門”、“逃難之門”。被劈開來的這半邊山,高達12米,山頂是直指蒼穹的手,似在發(fā)出冤魂的吶喊;另半邊山,6米高,是無辜百姓被屠殺的場面,被繩索捆綁著的百姓群情激憤,如波浪一樣涌動,卻被四周的刺刀圍得嚴嚴實實……“我痛恨日本兵,從一開始,我就確定,遇難同胞的雕塑中,不會出現(xiàn)一個鬼子的形象,在文字說明中同樣也不會出現(xiàn)。”雕塑家吳為山說,的確,在所有的文字說明中,“惡魔”一詞代替了大家心目中人所共憤的那個詞。
勝利之墻 腳踩日本人的鋼刀和頭盔
最后,到了紀念館主體的門口,是一堵長達120米的“勝利之墻”。在8米高的墻上,由一個別具匠心的大大的“V”字貫串始終,如張開來的熱情的胸懷,擁抱著勝利,充滿了揚眉吐氣的感覺。“V”字的底部,是昂首吹軍號的中國軍人,腳踩日本人的鋼刀和頭盔,讓人油然而生“馬踏匈奴”一般的豪氣。“V”字的一邊,是黃河在咆哮,中國人民在冒著炮火前進,是“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是地雷戰(zhàn)、地道戰(zhàn);“V”字的另一邊,是長江水奔騰不息,是勝利的部隊豪邁還都南京。
正如這組雕塑群的作者吳為山所言,表現(xiàn)南京大屠殺題材,昂奮向上的民族精神和氣節(jié)是最重要的。有一個重要的史實是:大屠殺發(fā)生在南京,最后,日本鬼子簽署投降書,同樣是在南京。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nèi)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