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建筑:南京最豐厚的文化遺產
民國建筑:南京最豐厚的文化遺產
民國建筑:南京最豐厚的文化遺產
經過2年多普查,一份迄今為止最完整的南京歷史文化資源目錄已修編完畢。南京市規劃局和南京市文化局首次摸清了南京的物質文化遺產家底,這2029處文化資源點將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得到全方位的整體保護。
據主持普查工作的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昨天介紹,此次普查突破了傳統的“文物”普查概念,而是著眼于城市歷史文化資源范疇,將時間延伸到20世紀70年代末,南京長江大橋、五臺山體育場館等雖屬于現代建筑,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建筑藝術價值,因此資源點的時間從舊石器時代的湯山猿人洞直至1979年的金陵飯店,橫跨35萬年;確認了一批新的革命文化遺產,如江寧方沖抗日戰斗地、六合桂子山烈士陵園、“二·七”大罷工臥軌處等30多處文化資源;首次對南京工業遺產進行系統調查,如浦口火車站、江南水泥廠等;以前被視為自然資源,但經研究確認屬于人工工程的,如東吳時期開掘的珍珠河、民國時期的人工湖紫霞湖及堤防;一些缺少藝術價值的歷史資源也被列為普查對象,如民國時期的非名人住宅、碼頭、碉樓、河堤等,例如河西地區的棉花堤就是明代修筑的江堤;一些古樹名木為人工栽培或屬于古代建筑的組成部分,除南京市園林局已公布的523株外,新發現了564株;通過調閱大量民國檔案和文獻,新發現了許多民國時期大使館和名人住宅,如張篤倫舊居、竺可楨舊居等。
從普查結果來看,有“六朝古都”之稱的南京六朝時期文化資源點只有97處,而民國時期的資源數量最多,為871處,其中民國建筑是南京最豐厚的文化遺產;其次是新石器至商周時期的資源為300處,反映溧水和高淳曾是遠古人類聚居的場所;明代文化資源258處、清代文化資源265處,反映出南京明清時代城市地位的重要。
高科技是此次普查的一大特點,普查采用了目前最先進的RS(遙感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和GPS(全球定位系統)即“3S”技術,與傳統的野外現場調查相結合,建立了計算機信息庫,每個資源點都有精確的經緯度,并可以按類別、時代、所屬區域等不同方式查詢,便于信息資源的利用,也更有利于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對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和利用。
南京市規劃局規劃處處長王宇新表示,以前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主要是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以上的物質文化遺產“手下留情”,保護點不到500處,普查后,保護點增加到2000多處,這對保持南京的城市特色和歷史信息是一大進步。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光是文物部門的事,全社會、各部門都有責任,例如規劃部門在進行城市規劃和項目審批時,就會注意彰顯和保護這些文化資源;房管部門都會對歷史建筑加以關注和保護;園林部門負責古樹名木不被砍伐;企業要確保廠區范圍內的文化資源點不被破壞;民國建筑里的居民不能搞破壞性裝修……這樣南京的歷史文化資源就獲得了整體的保護。
賀云翱表示,此次普查有助于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從“點狀”走向“線狀”和“面狀”,鼓樓區、玄武區和白下區的民國建筑分布密集,可打造頤和路歷史風貌區、百子亭歷史風貌區等;秦淮區古建筑分布密集,構成了老城南地區的歷史街區資源特點;溧水縣、高淳縣土墩墓分布密集;浦口古文化遺址分布密集,表明滁河流域在史前和上古時代已是古代人類重要的聚居地;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東路兩側的民國時期政府機構分布密集,不僅是民國時期重要的行政區,也是當代南京重要的線狀文化遺產區。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