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紈绔子弟到收藏大家 張宗憲來京傳道
從紈绔子弟到收藏大家 張宗憲來京傳道
從紈绔子弟到收藏大家 張宗憲來京傳道
今年80歲的張宗憲祖籍蘇州,出生于上海,其祖父張揖如是江南竹刻名家,父親張仲英是民國時期上海有名的古董商,在外灘開設“聚珍齋”,專門經營古玩。時至今日,張宗憲先生已經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中國藝術品藏家及古董商之一。
在這連漲五周的同時,記者發現豬肉價格上漲背后暗藏著三個連環套……
2007年11月30日,首屆北京·中國國際文物博覽會組委會邀請了中國瓷器和近現代書畫收藏大家張宗憲前來北京座談。張宗憲不僅是一位在中國文物收藏界和拍賣界聲譽極高的大家,也是第一個邁入國際拍賣會上的中國香港人。一生中在世界各地不遺余力地收藏中國瓷器和中國字畫,還推廣了蘇富比、佳士得兩大國際拍賣公司在香港市場的拓展,為香港市場創造了一個個高潮,是全球舉足輕重的中國藝術品藏家之一。
從紈绔子弟到收藏大家
張宗憲的故事,聽來總有一股傳奇似的江湖豪氣。只不過他的豪氣不是年少輕狂,而是恃著“才”和“財”的底氣而迸生出來的。這個1929年出生于舊上海古董珠寶商家庭的三少爺,年少時也可以像一般紈绔子弟一樣出沒十里洋場、敗光部分家產;而20歲時卻只身闖蕩香港,想干出一番事業。初到香港,張宗憲并未繼承家業從事古董生意,而是經營服裝。直到1951年才正式開設自己的古董店,店名為“永元行”。開始開設古玩店是很艱難的。上世紀40年代末,北京的舊王孫、上海的昔日收藏家紛紛避居香港,香港頓時成了中國文物流通的重鎮。慶幸的是,北方來了一個梁雪莊(三爺),梁三爺對他頗為賞識。于是,張宗憲就硬著頭皮向梁三爺借了十兩金子,當時十兩金子約合2700港元。
孤注一擲的張宗憲,立刻與在上海外貿工藝品公司工作的父親接上線,匯去3000港元,上海外貿工藝品公司發來一批舊工藝品。也就是這批貨,成就了年輕的張宗憲。這批貨旗開得勝,很快就賣出去80%,收款1萬港元,還清了梁三爺的借款。這就是張宗憲在香港淘到的第一桶金。
“天價”買賣樂在其中
張宗憲對于中國文物情有獨鐘,而他對于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開拓與發展所做出的奉獻可以說是巨大的。
1993年上海朵云軒的首屆中國書畫拍賣會,讓參與者印象深刻,張宗憲手持一號牌亮相拍場,第一號拍品是豐子愷的《一輪紅日東方涌》,起拍價為2萬元,因為是首拍,內地買家出價都很慎重,不過幾百幾千地往上加,而張宗憲一開口就上萬地加,最后將此畫一路頂到11.5萬元,創下當時豐子愷作品的最高價。
1994年,中國嘉德舉辦第一場拍賣會,第一號拍品是吳熙曾的《漁樂圖》,底價7000元。手持一號牌的張宗憲站起來說:“今天是嘉德的首拍,我出1.8萬元,一拍就發!”場面頓時活躍,張宗憲相繼加價,2.8萬元、3.8萬元,直至加到8.8萬元,鑒定大師徐邦達先生上臺敲響第一槌,張宗憲博得頭彩;1994年,北京翰海首拍,張宗憲又是手持一號牌,一口氣拿出1600萬元,吃下全場拍賣會成交額3200萬元的50%。作為聲名遠播的收藏家,張宗憲動輒斥資幾百萬購買心儀的佳作,總是給外界一種叱咤風云的氣勢。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