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收春色將歸去——評丁云鵬青綠山水卷
誰收春色將歸去——評丁云鵬青綠山水卷
誰收春色將歸去——評丁云鵬青綠山水卷
丁云鵬(1547—1628)字南羽,號圣華,安徽休寧人,明隆慶、天啟年間人。擅人物、佛像、山水。但傳世作品多見佛像、人物而鮮見山水。上海博物館所藏《漉酒圖》、遼寧博物館所藏《觀音圖》均為其典型人物作品。廣東省博物館所藏《秋景山水圖》及蘇州博物館所藏《秋山遠眺圖》分別為丁氏六十七歲與六十八歲時的作品。而丁氏早年學吳門沈文一路細筆青綠山水作品卻更為難得少見。
丁云鵬之父丁瓚,字點白,休寧人,嘉靖進士。乃里中名醫。歙人汪道昆《太函集》記載:“出診五城鎮黃州家,病愈後主人奉五錠為酬。瓚見主人官窯瓶一個,甚良,乃辭金請瓶,主人敬諾,瓚將瓶放置車輿中,徒步而歸。 ”丁瓚好鼎彝、法書名畫,亦擅山水,有米芾倪瓚韻致,頗文人氣。且“能飲好客 ”。瓚與同邑詹景鳳相從甚密,丁宅藏有不少院畫作品,詹氏曾多次向南羽之父借觀。詹景鳳字東圖亦萬□年間鑒家書家,所著《東圖玄覽編》可為畫學津梁。《東圖玄覽編》所載詹氏親睹丁家藏畫有:李在絹本《說法和尚》、元人雙幅絹《雪天送糧》等作,俱為精湛難得。瓚子六,長子及四子早殤,南羽行二。受乃父薰陶南羽少小摹寫院畫,瓚命南羽習讀詩文并帶其往來黃山白岳,與比丘羽士交游,以廣其胸中丘壑。也就是在此一時期,丁云鵬師從詹東圖習畫。
丁瓚卒於1574年,南羽既不習舉業也不善醫術惟以畫謀生。之後數年間流寓華亭昆山一帶,并一度借居松江顧正心家。華亭顧正誼、顧正心兄弟俱為巨室,顧正誼字仲方,山水更為吳門正宗首開松江一派。《無聲詩史》謂:“同郡董宗伯思白于仲方畫多所師資。”可見顧、董兩人窮探翰墨,誼在師友之間。而借寓顧家的丁云鵬也是在此時得識比自己小八歲的董其昌。董氏贊其“三百年來無比作手 ”,并贈“毫生館 ”印章以示結交。
《式古堂書畫匯考》載有董其昌一段跋語:“此羅漢婁水生□山先生所藏。乃吾友丁南羽游云間時筆,當為丙子(1575)丁丑(1576)年如生力駒順風鴻非復晚歲枯木禪也……眾生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余以菩薩為毫生。蓋從畫師指頭放光,拈筆之時菩薩下生矣。佛所云種種意生身,我說皆心造以此耶。南羽在余齋中寫大阿羅漢,余因贈印章曰毫生館。 ”此為“毫生館 ”出處。這也足見董其昌對南羽畫藝之傾佩,吳中文人對於丁云鵬大為推崇,甚至有人認為“丁南羽清雅近古當在十洲之上 ”。
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記載云鵬與吳中文人如陳繼儒、莫是龍等人一同觀摩古畫,探討畫理甚至合壁畫作的情形。可以說丁云鵬深受吳門畫風浸淫,其中年之前的山水主要宗法文徵明青綠一路。《契蘭堂所見書畫》稱:“南羽長於青綠,愈重愈古愈淡妙則愈薄 ”則清楚地說明了丁云鵬青綠山水的特點:層層淡染,每染一層,俱是著色極薄,但積染後復見光華。其三十二歲時所作的《寒巖飛瀑圖》(故宮博物院藏)狀物工能,筆鋒勁銳也正是此一路畫風。丁南羽少年從院畫起手,得助于李龍眠白描法,青年又受益於詹景鳳、顧正誼,浸涵沈文而胸次高朗,亦漸趨文雅。
今秋大拍,因緣際會,何幸重見南羽遺墨。南羽此卷作於丁亥年,為其不惑之年,恰是丁南羽誠服沈、文之際。此幅卷長285厘米,所畫景色也正是江南太湖流域一帶的吳門風光。遠山蒼莽,連綿不絕,銀濤數千頃,春水煙波浩裊。郁郁層林,煙樹蔥蘢,水村津渡,扁舟只影,隱現其間。樓臺塔閣無不位置妥帖,風雨明晦四時之景畢備。通卷以石綠淡敷,賦染愈新,光輝愈古,乃為嫻雅極至。隨著案頭展玩,一放一收,一隱一現,逐漸向觀者展現連綿江水嫵媚春光,其位置經營,移景換位間更添文雅 靜,最終幻化成心靈上的仙境。值得一提的是此卷為謝稚柳、陳佩秋夫婦珍藏,陳佩秋先生并于軸首題簽,實為珍品,有識者當永寶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