霎時錦繡江山出——近讀陸儼少《峒關蒲雪》
霎時錦繡江山出——近讀陸儼少《峒關蒲雪》
霎時錦繡江山出——近讀陸儼少《峒關蒲雪》
隨著秋拍的日漸臨近,在反反復復的遴選中,筆者能比諸位鑒家更早、更近距離地觀賞觸摸到那些令人激動的作品。陸儼少繪制于1956年的沒骨山水——《峒關蒲雪》,即是一件令人過目難忘的杰作。
沒骨山水相傳為五世紀初南北朝時期,張僧繇所創立的一種山水畫技法,直接以青綠、赭、白諸色,堆染成山石云水樹木。唐代的楊升最擅長此法,可他自己也沒想到,他創繪的《峒關蒲雪》,竟成了十幾個世紀後還能啟迪後世的曠世名作。明朝董其昌,近人吳湖帆、張大千都認真摹繪過《峒關蒲雪》,這件作品甚至是吳湖帆繪畫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而這幅不朽的名作,自明代董其昌有幸見而臨摹之後,就此消失了,甚至躍過了清代,被人們遺忘了整整三百年!直至近人吳湖帆,是他發現了董其昌臨本。他於1949年所臨的《峒關蒲雪》中講道:“唐人畫幾無真跡,絹八百年將失魂。幸有《峒關蒲雪》,香光(董其昌)傳寫楊升筆。漫施朱粉堆金碧,楓葉蘆花秋瑟瑟。正恐天昏地暗間,霎時錦繡江山出。”
此幀陸儼少的《峒關蒲雪》,不知參自何本。就筆者所知,1956年正是陸儼少躊躇滿志、筆鋒正勁的時候,他以勁健的筆觸,參以宋元的格調,將《峒關蒲雪》畫得燦爛繽紛。大家風范,在此圖中已顯露端倪。
陸氏《峒關蒲雪》的構圖,遼闊平遠。近景有青山紅樹,陂塘人家,樹根、土坡上的微微積雪,點出了畫題。中景則以元人筆致繪土坡小丘,蒹葭蒼蒼。更遠處,浮云如織之中,漸顯翠峰遠黛,一駝皚皚白雪,十分醒目。非同于一般的雪景山水,雖筆墨滿紙,卻感覺筆劃破碎,畫境悶塞。要不就是殘山剩水,感覺凄涼。
陸氏《峒關蒲雪》的色彩,燦爛繽紛,極其浪漫。常見的雪景,往往是不毛之丘壑,枯枝敗柳,天也彷佛褪盡了顏色,灰白慘澹。唯一的色彩可能就是堆砌在山頂樹巔之上的積雪吧(往往也僅以留白法成之,非有真的白粉)。而觀此幅《峒關蒲雪》,彷佛是春山、秋山爭艷,一夜之間驟降大雪,於是綠色蔥蘢的山上、紅艷艷的樹間又罩上一層薄薄的白色的妝,真個是嬌美異常——這是筆者見過的天下最美的雪景山水!
耐人尋味的是,除了董其昌,隔了清代三百年之後,誰都沒見過楊升的真跡,所以大師們盡可放心大膽地各擅所能,描摹自己心中的《峒關蒲雪》。吳湖帆重在色彩,陸儼少意在用筆,皆畫得那麼認真專心,有腔有調,且自信以為得其真傳和神髓。吳湖帆還能謙虛的說,畫此圖是“追憶唐人畫源,凡有清三百年來,無問津者。幸賴是本,摸索耳”。陸儼少則快語直言道:我的這張《峒關蒲雪》,跟楊升應該不會差距太遠吧(“予以意為之,彷佛往哲相去或不甚遠耳”)。
楊升、吳湖帆,因為《峒關蒲雪》而不朽。陸儼少,也將因為重摹再傳《峒關蒲雪》而不朽。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