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下中國藝術品收藏市場現狀的些新思考
對當下中國藝術品收藏市場現狀的些新思考
對當下中國藝術品收藏市場現狀的些新思考
2007年中國藝術品收藏網高峰論壇活動側記
2007年中國藝術品收藏網高峰論壇及藝術精品展于11月19日—20日在上海虹橋賓館嘉慶堂舉行。此次論壇旨在探索如何建立藝術品市場的良性經營模式;搭建藝術家和藝術品經營家之間公平、誠信的合作平臺,探索雙方共贏的合作方式。此次峰會為藝術界人士、企業、商界和相關文化機構提供了一個整合資源、互通互利的平臺,100多位當代知名國畫家、油畫家、書法家和文化界領導、學者、老前輩及畫廊、拍賣公司的經營家齊聚一堂,針對目前藝術品市場發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各抒己見。
商業價值應該≤藝術價值
近幾年的藝術品市場尤為活躍,在熱鬧的背后也有很多問題暴露出來。來自北京某文化傳播公司的滿開慧女士認為,當下藝術品市場尤其是拍賣市場的異常興盛至少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持續發展,人們的精神追求也相應日益提高,開始關注與收藏藝術品;另一方面是東南亞金融危機等多次金融風暴的影響,許多商人逐漸把資金從金融投資轉移到相對具有保值能力的藝術品投資。大量資金的迅速涌入,造就了目前藝術品市場的繁榮,也造成了藝術品市場尤其是拍賣市場的相對紊亂:一些知名畫家應酬之作的拍賣成交價動輒數十萬元上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直逼他們的代表作;一些新人的作品也能以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成交。這就造成了價格與價值的脫節,這種價格遠遠高于藝術品本身價值的狀態,將會對藝術品市場的長期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級市場的畫廊業更要冷靜地站穩自己的立場,不能因為某個藝術家的某件藝術品的高額成交而哄抬該藝術家的其他作品價格。理想的商業價格應等于或略低于其藝術價值。長期過低,就不能體現藝術品本身的價值;過高,就不利于藝術品市場長期穩定的發展。
突破了瓶頸 還要面對風浪
面對中國的當代藝術品市場,北京某拍賣公司的執行董事賈廷峰談到:“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到今天出現了兩大瓶頸,其一就是作品真假的問題,其二就是藝術品價格評判體系的混亂。中國書畫相對于油畫來說,這一問題更加凸顯,如何來解決這一棘手問題,是每一個從事藝術品經營者所要思考的課題。”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國當代的一些書畫家開始逐漸地將自己的書畫作品投放市場。北京拍賣市場、上海朵云軒和深圳藝術品拍賣行率先開始拍賣中國書畫家的作品,標志著中國當代一些書畫家開始有了自己的價格。同時國內一些較有實力的書畫家開始在國內許多省份舉辦畫展和參加一些小規模的筆會,每幅作品從幾百元一張逐漸到幾百元、幾千元一平方尺,收藏中國書畫的收藏家也漸漸地多了起來。經營書畫的機構也越來越多,畫廊、拍賣行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經過十幾年的市場夯砸、沉淀,當代一些著名書畫家作品的價格逐漸穩定起來,有的已達到幾千元、幾萬元一平方尺。這些書畫家也漸漸富裕了起來,許多畫廊老板和拍賣行也漸漸完成了原始積累。到2005年,書畫市場幾乎達到炙手可熱的境地。
2003年“非典”之后,中國書畫成為了引領市場“井噴”行情的主導力量。在此過程中,一些與藝術有關的媒體、拍賣行、畫廊、以及書畫家本人包括其親友都紛紛介入市場運作,開始猛炒,部分藝術家心態膨脹。在金錢的誘惑面前,一部分人沒能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書畫家不能安于創作更好更新的作品,而在價格上互相攀比。于是出現了大量重復的、品位不高的作品,導致了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價格的虛高,出現了一定的泡沫。市場出現了混亂,進入了冷寂階段。目睹當代油畫市場的火爆,一些當代知名的書畫家感到焦慮和不安。怎樣突破藝術品市場的瓶頸,充分利用自己從業近20年的經驗和資源,打造一場與眾不同的拍賣會,賈廷峰做了如下舉措:一:由金融機構即中菲擔保公司對拍品提供真實擔保;二:拍賣行拒絕惡炒,拒絕從畫家本人處征集作品。
收藏書畫重在藏 不能做搬運工
來自浦江的收藏家張永產是一位愛好方增先書畫收藏的“超級粉絲”。 張永產原是搞園林工作的,1995年退居二線后,開始收藏方增先的書畫作品。接觸收藏十多年來,不但生活上富裕起來,同時還收藏了方老的幾十張繪畫精品,談到收藏心得感悟頗深。他認為搞收藏首先要確定畫家、了解畫家。當今書畫市場真贗縱橫,假買、假賣、假拍,造假大軍在全國各地可謂風起云涌,到底收藏誰的畫要把好關,建立正確的收藏投資方向;其次,確定目標后不能隨便動搖、更換,不能因市場變化搞投機、跟風;另外,要收藏精品,滾動收藏。收藏書畫不在于多,在于精。有一些人連畫家也沒有見過面,他的畫也沒有看過幾張,怎么能盲目收藏這個畫家的畫呢?滾動收藏,就是要樹立精品意識,第二次拿到畫后應該把以前收藏的應酬品、商品畫賣掉,自己看不上眼不喜歡的也賣掉,然后重新再買,不斷篩選,不斷更新;再者,收藏書畫在于藏,不能成為裝卸工、搬運工。
重視油畫材料的選擇
當前油畫事業空前發展,所帶動的材料革命和發展同時也帶來兩方面的問題:一種是嚴肅的藝術家對材料的講究和不負責任的畫家對材料的馬虎。來自上海的油畫藝術家雷震,呼吁廣大藝術家在創作時一定要選擇一流的材料來完成自己的力作,不要因材料的缺陷而遺憾。有材料專家估計80%的老作品都出現過保存和使用上的錯誤。而對已完成的作品的保存和修復要花上很大的精力財力還不一定能收到預先的效果。我們熟悉的藝術家劉海粟,其早期作品有80%出現了嚴重的變色、龜裂、剝落、浮起、破損問題,這都是由畫家創作時不慎選擇油畫材料、油畫布造成的。
油畫的發展史也是油畫技法的發展史。材料的發展從水性,到油性,到水油二性,都在不斷地發生材料上和技法上的革命。在這中間特別是要對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科學地認識和對待,要花力氣來學習材料學對自己繪畫作品負責。目前社會上有一些錯誤的方法的確令人擔憂,例如:在宣紙上作油畫的嘗試,因宣紙存在的吸油性和將來的紙張變脆變黃而斷裂,都會影響油畫作品的保存。還有亂用不同化學性質的材料而造成作品的變化。藝術家的技法、作品材料的好壞等也是決定收藏品價值的重要因素。國際上有很多藏家尤其是大的收藏機構都很看重這一因素。我國很多優秀的畫家往往因為不太重視材料而造成價值的下滑。所以做一流的畫家完成一流的作品一定要選用一流的材料作保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