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碑》宋拓本:拓寬了研究“柳體”的領域
《蘭亭集序碑》宋拓本:拓寬了研究“柳體”的領域
《蘭亭集序碑》宋拓本:拓寬了研究“柳體”的領域
近日,筆者在稷山一收藏者處見到唐朝大書法家柳公權的《蘭亭集序碑》宋拓本。該拓本的現世,為進一步研究柳公權的書法藝術提供了新的資料。
這冊宋拓本屬包背裝,長24厘米,寬11.5厘米,厚1厘米,共有10頁18面。屬中楷碑文拓本,每面3行,每行7字,共339字,字徑見方2厘米左右。保存完整,字跡清晰,文章書法上乘,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可以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碑文拓本。
柳公權(公元778年―865年)書法以楷書最著名,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
他的傳世書籍較多,其中《金剛經刻石》《玄秘塔碑》《神策軍碑》最能代表其楷書風格。從《蘭亭集序碑》寫于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落款看,該屬柳公權65歲時作品,代表柳公權書法藝術較高的水平。
判斷其為宋拓本,主要依據有:中國古代圖書發展史上,兩宋時期被認為黃金時期,宋版書主要采用蝴蝶裝、旋風裝、經折裝。到南宋時出現了包背裝。包背裝就是把書口作為中緣,后背用書衣粘連在一起,與現代圖書基本一致。如著名的《永樂大典》就采用包背裝。這是該拓本為宋拓本的主要依據。
金石學者說,柳公權的碑刻作品流傳至今的約有10種,其書法風格大致分為前后兩期。前期以《金剛經刻石》為代表,結構嚴謹,筆法靈動勁挺,字體較小,具有晉唐以來深厚的傳統楷書功底和意趣;其后期作品,多是他64歲后所寫,這一時期,柳公權總結了唐晉以來楷書變化的經驗,特別是吸收了顏真卿改革書體的有益經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即“柳體”。
《蘭亭集序碑》拓本的現世,進一步拓寬了研究柳公權書法藝術的領域。讀此拓本可以使人加深對“顏筋柳骨”書法藝術特征的理解,它的文物價值可想而知。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