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毛旭輝
關于毛旭輝
關于毛旭輝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也是西方現當代藝術中國本土化的三十年,在這一進程中,毛旭輝是眾多藝術家中將西方現當代藝術吸收消化得最徹底的一位,也是行進得最深遠的一位。他通過一系列創作,從西方現代主義印象派出發,經過了表現主義,新具象主義,而最終走上了抽象主義;或者講,他的藝術經歷了塞尚,蒙克,賈科梅地,莫蘭迪和羅斯科,這在同一代藝術家中是絕無僅有的。忠于生活和忠于藝術的直覺與詩意,用日日夜夜的真實感受成就藝術的偉大,是現已到天命之年的大毛(大家都這樣稱呼他)一直自覺遵循的法則。
毛旭輝生活成長在云南,那是中國少有的一個受印度洋季風影響的地方,一年時間里很多地方有著與法國普羅旺斯一樣的氣候。云南是中國最后的后花園,隨著人類所造成的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及人們休閑生活的日益普及,云南將成為中國最適宜人居生活的地方。
在彩云之南的這個地方,青少年時候的大毛同眾多文革中成長起來的人一樣,都有過陽光燦爛的日子,對大毛來講那還是一個沒有問題的年代。他的藝術啟蒙是從為在一塊玩耍的朋友圈畫歌本開始的。《給初學者的幾封信》里達芬奇畫蛋的故事使他知道了畫畫是一件嚴肅的事,1974年大毛開始跟從老師正規地學習畫畫。當時流行的蘇聯文學詩歌對毛旭輝產生了重要的思想啟蒙作用,到今天他還能背誦很多普希金的詩。而畫畫對大毛來講,“那是一種生活有著希望的感覺。”也是在那段時間里大毛結識了張曉剛和葉永青。
1977年,毛旭輝考上了云南藝術學院,成為文革恢復高考后油畫系第一批大學生,一開始他就感覺到不喜歡當時的云南裝飾畫派和唯美主義,而喜歡程叢林和批判現實主義中有悲劇感染力的東西,但又不能接受他們的寫實方法;當他發現不能將兩者整合到一起的時候,開始大量地閱讀書籍。從伊利亞艾倫堡的書中大毛發現西方現代藝術不僅是形式上的,在其后面還掩藏著靈魂。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大毛通過對賽尚和列賓的藝術認識與比較,意識到現代藝術是自己的藝術出路。 他自己認為在大學時遇到塞尚是他的幸運,為此他畢業論文的題目就是《論塞尚》。 那時候雖然他還不能將現代藝術講清楚,憑著對藝術的天才直覺,大毛知道那才是藝術的真正方向。然而四年的大學學習并沒解決他所遇到的問題,反而增強了他的危機感,“藝術要再去尋找。”
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是一個思想真空的狀態,大毛明顯地感覺到這種空虛,畢業以后生活工作和藝術分離狀態給它造成了一些精神經上的危機和混亂,他開始尋找出路,通過書籍如饑似渴地接觸和吸收西方現代派思想,把每月的工資的一半用來買書。隨后在昆明同張曉剛、潘德海自動形成了一個生活圈子,相互鼓勵和寬慰,“藝術家大抵都是和我們一樣的一些人,是一些不正常的社會人。”大家常在一起喝酒,相互看畫,談人生和對社會的認識;這個小團體能夠讓大毛從那個相對壓抑的社會狀態下走了過來。也為后來結成西南藝術研究群體打下了基礎。
1982年大毛跑到北京看了德國表現主義展覽。這次北京之行對毛旭輝的藝術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新的表現形式為大毛找到了解脫的辦法。不能平靜的他回到云南后進入了真正的自覺創作狀態。毛自己承認如果沒有那次表現主義展覽,他的創作可能會推遲許多年。真正有價值的藝術會啟蒙那些后來真正的藝術家,這正是藝術所產生的傳承力量。隨后1983年在云南舉辦的蒙克個展進一步強化了大毛對藝術的認識,那就是直接面對生活。“藝術就是你的生活,是對你生活和存在的認同。”通過表現主義形式,大毛找到并明確了藝術和生活的關系,在精神上得到了徹底的解放。隨即他也進入了第一次創作高潮,通過紅色體積和拼貼畫把自己的能量釋放了出來,解決了“藝術就是生活的感受這一藝術的根本問題”。也是在這一時期,大毛明確意識到了當時以陳丹青為代表的鄉土潮流藝術的虛偽性,是作為一種表面藝術的過渡存在。當時還是一個沒有批評家的時代,一切靠一種生命的直覺本能在畫畫。最重要的知識來源是書籍,大毛形容進書店就象進教堂;可以說藝術西方現代派哲學思潮和藝術理論對大毛的藝術人生有著重要的指導和滋養作用,靠著這些他度過了那段分裂的生活時光,對他來講那是自我拯救的過程,是一個精神上的黃金年代。思考生命,讀書,寫詩,喝酒,晚上聚會,生活成了大毛藝術創作的最真實和直接的源泉。
八十年代中期,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及其藝術已經在中國的各個地方產生了影響,共同的力量作用讓當時的藝術家走出自己的城市,在全國范圍內同同行們開始進行交流和溝通。1985年,大毛參與了在上海舉辦的新具象展覽,隨后又參加了第二次、第三次新具象展覽。1986年參加了藝術屆的珠海會議,隨后是黃山會議。通過各種展覽和會議活動,大毛已經將自己的藝術創作和當時的中國現代藝術運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高明潞是第一個向大毛提出藝術觀念問題的人,毛當時一時難以回答高的問題,他自覺地意識到這是一個要搞清楚的問題,促使他開始思考自己的藝術和當時別的藝術思潮;大毛發現當時大家都已經開始尋找藝術內在的邏輯和真實而不是表面的真實,就像大毛對新具象的解釋一樣:它的內核是生命中所感覺到的真實性,新具象是心靈的具象。從那時起大毛有意識地闡述自己的藝術見解并通過書信的形式和業內人進行交流。1986年和1987年他寫了很多文章,通過當時的會議機會宣讀,通過有限的刊物發表。珠海會議后,大毛回到云南,在他家里組織發起并成立了西南藝術研究群體;經過了20多年的淘洗,群體中的幾個畫家已經成了今天中國現當代藝術的中堅力量。
也是在那段時間,大毛經歷了第一次短暫的婚姻,有了自己的小女兒。1987年離婚后的大毛并沒有得到解脫,那兩年他一直處在一種危機的狀態,孤獨感一直籠罩著他,他創作了私人空間系列,將生活的壓抑轉化到了畫面中;對此大毛講道:“私人空間有很多事情在發生,一種真實的存在是藏不住的,如果藝術不能表達個人生活的話那太可悲了。”那時他精神上最好的朋友是蒙克。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也經歷了一些社會起伏波折,大毛的視角從個人的內心世界逐漸轉移到對社會的審視和思考,從社會角度出發重新審視藝術對自己的意義。幾千年的文化中的許多塵渣仍然肆孽在我們這個社會的各個角落,并伸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大毛的創作形象上出現了家長這個形象。由早期蒙克式的尖頂自畫頭像過渡到被審視的坐著的男孩,男孩又逐漸演變成了象培根畫的教皇一樣坐著的家長;從同情轉換到控訴,大毛意識到中國的社會問題有著其長期的歷史原因,而不能只是簡單地從當時的一些表面現象尋找原因;他開始用西方現代藝術的語言方式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反思;古鐘,拱門,背靠椅等相似的傳統圖形開始重復出現在大毛的畫面上。
九十年代初的北京當時已經成為了中國現代藝術的中心,政治波普和隨后的艷俗藝術開始流行并成為當時的方向。毛對此開始感到困惑,認為這是一種藝術的退步,明顯感覺到自己不是這一類藝術家。毛習慣貧民的生活,對波普這種宣傳狀態下的藝術不能認同。八十年代那個個性張揚舒展的美好時期過去了,人們開始下海經商,追逐物質利益,藝術潮流也非常的模式快餐化。這時大毛變成了一個沉默的人,開始寫自言自語式的手記,加之毛的身體不好(年輕時大量飲酒的害處這時也反映了出來),他開始為自己重新尋找畫畫的理由。慢慢地他退回到了日常的生活中來,創作了日常史詩系列,視線開始關注生活中普普通通的東西,眾多的生活元素出現在當時的畫面中,剪刀也在里面。
剪刀是從從大毛的日常史詩系列中脫出來的,從形象上剪刀有坐著的大家長的影子,和椅子及象征男權的陽具也有著形上的雷同。“剪刀提示我去關注生活中的東西,從其中可能轉換出偉大的題材,從卑微角落里找到道理。”95年以后,剪刀成了大毛畫面的中心形象。“我對形象越來越敏感,對剪刀形象的變化可能性越來越著迷,一張作品無法表達祈求,這需要一個持續的過程;使我怎在平庸的狀態里面有所升華。”
大毛的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了十年,即從1995年至2005年他一直都畫剪刀,這中間并非那么明晰和順利,孤獨、平淡、懷疑一直伴隨著大毛。面對北方政治波普和新的潮流,大毛感到那是一個與他不是很相容的社會系統,,他開始慢慢地與這個所謂的藝術界脫離,按他的話講是“出現了一種失語狀態”。冷靜和孤獨開始找上門來,這讓近四十歲的大毛開始懷疑起一個畫家的價值來。1996年開始他嘗試著和社會接觸,來到云南大學教書,結果是也沒能讓他有多興奮,他感到自己的藝術已經在當時的場景下退到一個社會邊緣,他自己本人也是一種疲軟狀態。同八十年代相比他相比,大毛好像走向了一個相反的方向,對學術不感興趣,對教學也不感興趣,對當時的潮流也不感興趣。平淡孤獨伴隨著他,慢慢地他在畫剪刀的平涂中找到了興趣,畫面越來越極簡,喜歡一天天地在學校畫極細膩的素描,觸摸冰涼平滑的版畫石板,。。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個形式主義者,并且覺得是個危險。
雖然這期間大毛常有機會出國參加展覽和看博物館,但這都沒能打破他內心的那種平靜。2000年他寫了《論繪畫的無意義》一文。字里行間表明了他對剪刀形象的認知,同時也沒有回避同時代相比他的這種狀態改他帶來的困惑。大毛對繪畫本身并沒有懷疑過,那是他喜歡做的事情,是幫助他渡過漫漫日日夜夜的的修煉手段。那個時期陪伴著他的藝術家是蒙德里安和莫蘭迪。“是一些簡單和普通原因使我不愿意放棄這種看似邊緣的生活,對平淡生活的習慣,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看望自己的小女兒。。。”。
大毛從早期的外光派開始,崇尚賽尚,之后在表現主義中找到落腳點,又從那里過渡到新具象下的私人空間,接著關注社會形成家長造像,關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創作日常史詩,隨著年齡和思想上的成熟,圖像上逐漸穩定,而中間的寓意和深刻性也逐漸在加強,而他最終通過剪刀這一圖式走向形而上的精神抽象世界;或者講,有著哲學思辨習慣的大毛最終通過剪刀形象走向抽象是一種宿命和必然。
在我們本書的編輯過程中,讓我們感到接觸材料時間越長,需要整理的內容也越多,壓力也越來越大。我們感覺到這次只是從表面上把他每個階段的創作所蘊含的價值嘗試著解讀出來,而更深層次上的東西則需要更長的時間,或者說需要借助歷史的自然沉淀才能解讀得更加清晰。好在大毛是一個對自己的生命流逝記錄得非常好的人,他本身就像一個時鐘,每向前走一步自己都會留下嘀嗒的聲響;大毛留存的大量詩歌、文章、書籍、手記、信件、唱片、畫和畫稿為我們和后人研究和挖掘其藝術價值提供了最好的原始資料。
作為一個藝術家,大毛在今天給我們了一個啟示:在這個躁動的時代,難道我們所有的人包括所謂的藝術家全部都奔向事功名利的世界就是對的嗎?難道生活的本質就是這些嗎?我們所謂的一切都得到之后我們靈魂何以安存?到那時誰能帶領我們進入精神的圣殿?我想還是那些象大毛一樣寂寞孤獨的思想者和藝術家,不管周圍世界是怎樣地變化,憑著天降的使命感和直覺,一直在那里默默地生活和耕耘,為我們人類的前行準備精神的火把,把我們帶向更光明的圣地
浩然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